首頁家居 > 正文

王艾石:傳統決不是中國藝術的未來

2021-12-14由 湖社書畫院 發表于 家居

什麼傳統畫不是中國畫的未來

作者:王艾石,本文摘自王艾石《新藝術定義》

本書為什麼要強調傳統,因為很多人把傳統理解錯了,把繼承傳統和反傳統的概念也理解錯了,其根源是目光僅停留在傳統學說的表層上。

具有普遍影響力的傳統藝術學說非常多,如蘇格拉底所提出的邏輯與理性美學,尼采提出的藝術精神說,黑格爾的理念感性說,羅丹藝術感性說,丹納的三因說……等等。我們用今天藝術優存定律的角度來看,這些傳統學說都是不符合當今時代的。我們並不是指責批判以上學者,他們的學說是在社會資訊量低下的歷史背景下發生的,僅符合當時的歷史需要,並不能代表現代與未來。比如商鞅與秦孝公對話時說:“今人守護舊制,為愚蠢行為”。

關於傳統藝術類別,本書在後面的章節將作以介紹,本節著重討論新藝術定義下的新繪畫思考。

一、藝術與繪畫、繪畫藝術的區別

藝術是藝術,繪畫藝術是繪畫藝術,繪畫是繪畫,三者有著完全不同的概念。單純的繪畫,屬於工藝範疇,不是嚴格意義的藝術。繪畫藝術,是藝術表現的一種形式,一個非常微小的藝術種類。藝術,則是為人類生命優存而服務的中樞,是人類一切思想活動的發起者、組織者、引導者、安撫者。

二、繪製傳統畫,決不叫做繼承傳統

首先,我們對傳承與保護傳統文化的藝術家們表示崇高的敬意。

傳統是精華,傳統也有糟粕。無論是精華還是糟粕,傳統都好比是大廈的基石,在今天仍然具備一定的力量與價值,否則,傳統的概念不存在。但是,我們不能因此就將舊的傳統畫認定為自己的知識,否則,思維將會被所謂的知識愚化固化,創新創造力就會下降,其藝術成就只能停留在基石邊緣,永遠建不起一座高樓大廈來。

那麼,傳統畫的價值意義是什麼?我們認為,傳統畫更多的是一種文化精神,一種文化底蘊,一種文化需求,一種文化行為,一種文化象徵,一種文化記憶,或者是一種抒情怡性的玩法。國家號召傳承傳統,一方面是保護傳統文化,更重要的是傳承傳統思想精神,如易黃老莊、孔孟朱王等儒釋道的思想精髓等。而決不是號召藝術從業者們在傳統表觀形式上臨摹複製守舊。如果傳承傳統是按照傳統的樣子創作的話,那麼,中國當代小說、文章、檔案等都應該用傳統的文言文來書寫,這顯然是不對的。

也就是說,模仿傳統畫的樣子畫一幅畫,僅屬於文化行為的仿製作品,與實質的藝術有著天壤之別。

藝術是具備廣譜性的,我們在藝術探索發展中,也不能全面否決傳統畫,傳統畫對思想處於字尾的大眾而言有其存在的社會意義和文化價值。依據馬克思的階級思想精神,各階層人民的思想境界、文化程度與審美能力是高低不同的,對藝術的認知、感受和對藝術的需求也是不同的。例如,歐洲社會進入高度工商業文明後,美洲、澳洲仍處在原始社會,這就是典型的字尾現象。

三、守護傳統決不是中國畫的未來

上文已敘述,傳統畫在某一時期具備其社會價值,但決不代表當今及未來的社會價值。

我們看著名的盧浮宮藝術藏品,題材大多以宗教神話為主,作品直觀上給人的印象主要是工藝方面的成就,談不上有什麼高深莫測的思想性,可是,我們卻無可質疑這些藝術品在歷史上的輝煌性。但我們可以肯定,在智慧技術非常發達的今天,照相機的普及與機器人畫師的產生,模仿傳統畫的工藝作品早已不再具備藝術魅力,只有思想性、開創性、引領性的繪畫藝術作品才是當今社會所需要的。

在前面章節中我們一再強調,藝術是社會最前沿的領航者,是創新文化的構建者,創新文化是民族的未來。

我們反思一下歷史,為什麼哲科文化沒有誕生在中國?為什麼工業革命沒有發生在中國?哪怕是中國跟上了工業革命的腳步,現代世界的中心仍然在中國。

中國是地域性重農輕商的農業大國,固守傳統的儒家思想是最符合穩定農業社會,有助於農業生產和國家統一。所以在清朝以前,統一的中國因為國土面積大,人口眾多,社會穩定,在幾千年的歷史中穩居世界強國地位。

但重農輕商、固守傳統的弊端是缺乏創新創造精神,新的文化思想無法產生。人民如果想出人頭地,成就一番事業,唯一的渠道是參加科舉考試,考取功名。為了科舉應試,從孩子開始,必須按照儒家的思想要求學習,導致人們一生都侷限於儒家的重德守舊的文化思想框架下,很難形成哲科和創新文化精神的土壤。沒有創新創造的文化精神,就不會有先進鞏固的強大民族,這是鐵的規律。當歐洲分裂的各個小國進入工業革命後,清朝並沒有跟上腳步,統治者仍然固守傳統,故步自封,仍以天朝自居。工業革命產生的新技術直接導致英國的一個東印度公司的私家武裝就可以打敗整個清朝。

由此可見,導致晚清衰落的原因之一就是固守傳統。需要強調的是,這裡說的“傳統”是指封建統治階級構建的傳統思想的表觀形式,並不是指中國傳統文化。

那麼,中國傳統文化是什麼?

她是以易黃老莊、孔孟朱王等儒釋道為代表的一種文化思想精神體系,也是世界上最接近本真的一種文化思想精神體系,她就像一個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精神源泉,有著無比的優越性、包容性與指導性。在中國歷史上,各個朝代的統治階級根據當時的社會環境與社會需求,從傳統文化思想精神中提煉出符合當時社會環境的養分。但是,宇宙規律決定社會是在不斷遞增循進中變化的,絕不可能存在靜止現象,歷史上每一個朝代的沒落都與文化靜止有著絕對關係。所以,社會需要在傳統文化思想精神源泉中不斷地提煉符合社會腳步的養分。這種提煉,從遞增循進律上來說,就是一種創新創造。

今天的中國已經成為全球化的開放社會,國家需要的是與全球化匹配的新型文化。所以,固守傳統表觀形式,決不是中國畫的未來,決不是藝術的未來,更不是民族的未來。這就好比拉磨,不是隻有驢子才能夠拉磨,牛、馬、騾子都能拉磨,利用機電裝置則效率更高。

當然,任何形式的新型文化一定是圍繞傳統文化思想精神而來的。離開了傳統文化,創新將不復存在。例如,一個高科企業,無論產品如何新奇,企業文化一定不會脫離傳統文化中的人文道德及奉獻精神,否則,這個企業是無法生存的。相對的,任何一幅創新的繪畫藝術作品,脫離了傳統文化思想精神,也就意味著脫離了人本,藝術性不將存在。

四、傳統中的偽藝術行為

人們常聽說“離開傳統不是中國藝術,離開傳統不是中國書法”等類似言論,這其實是站在藝術表觀上的一個最低階的思維模式,不是真實藝術的認知。

我們看一個社會現象,為什麼有很多人推崇金字塔、瑪雅文化與外星人有關?因為這類人的智慧遠不及古人,故引用外星人來掩蓋自己的無能和無知,以達到心理上的自我安慰,或者是為了某種利益混淆視聽。當今中國畫也面臨著同樣的情況,某些只會模仿傳統的人為了維護自身利益,充當著藝術創新創造絆腳石的角色,同時也充當著社會程序中的絆腳石角色。

在民間,也存在著一群打著各種旗號頭銜的藝術從業者,惡意天價炒作,將一幅平庸普通的傳統仿藝品吹噓成皇帝新裝。

這類藝術從業人員好比篝火邊的飛蛾,披著漂亮的外衣,短暫飛舞后就被時間所淹沒,永遠進不了真正的藝術殿堂。

因此,本書的其中一個目的就是修正目前混淆不清的藝術亂象,讓普通大眾正確的認識理解藝術,不盲目導從。

五、要求畫家風格統一是一個誤區

在傳統畫行業有一個不成文的規則,即一個畫家的畫風沒有形成自己風格前,說明這個畫家仍不成熟。這種規則本身就是藝術認知不成熟的表現,帶著明顯的工匠氣息,違背了藝術優存定律的終極意義,不符合社會對藝術的要求,是本書極力反對的。

強調畫家的畫風統一,其統一的本性出於單一的形式與技法。我們是不是可以這麼理解,假若一個畫家一輩子只畫一種風格的作品,是否意味著這個畫家一輩子只畫了一幅畫?

本書認為,一個真正偉大的藝術家,一定是多才多藝的,一定是不拘泥某種標準,不侷限於某種規則,其藝術作品與表現形式一定是自由的、豐富多彩的。

如果僅僅是一個手工藝從業者,風格統一是有必要的,它更有利於市場生存。

版權宣告:本文版權歸王艾石所有,任何形式的轉發、摘錄、引用本書觀點等,須著名原作者,否則,視為侵權。

王艾石:傳統決不是中國藝術的未來

下一篇:沒有下一篇了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