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家居 > 正文

煙臺:踏浪向未來

2021-11-08由 介面 發表于 家居

山東省煙臺市橫跨黃渤海,海岸線長1038公里,佔山東省的30%;海域面積2。6萬平方公里,佔山東省的1/6,海洋資源稟賦相當優越。

煙臺因海而生,向海而興。千餘年前,蘇軾在《登州海市》裡曾用“東方雲海空復空,群仙出沒空明中”來形容煙臺海市蜃樓的盛景。

潮落潮漲間,往事越千年。從小漁村到如今的現代化國際濱海城市,煙臺抓住發展機遇,向海圖強,力爭打造世界級魅力港灣。

煙臺:踏浪向未來

圖片來源:唐克/攝

城市有序更新,煥發老城活力

同許多沿海城市一樣,煙臺主城區依海延伸,是典型的帶狀城市。這樣的特殊區位,一方面充分利用了灣、島、山、岬等優質豐富的海岸地質景觀,為發展國際旅遊度假城市帶來天然優勢;另一方面,沿岸產業、居住、園區、基礎設施一字鋪開,彼此之間缺乏統籌整合,面臨無序發展風險,老城區的交通、居住弊病日益顯現。

唯有讓老城區煥發新活力,方能搶抓城市更新和產業升級的時代機遇。煙臺市深知這一點,並逐步探索出適合自身的破解之道。

首先是整合現有的文化旅遊及海洋景觀資源,實施景觀改造和品質提升。“以養馬島至芝罘島60餘公里的海岸為主線,建設海上世界與芝罘仙境兩大核心片區,將東炮臺、漁人碼頭等6處本地風貌濃厚、發展基礎良好的標誌性節點融入其中,打造濱海黃金旅遊帶和夾河生態景觀帶。” 煙臺市城市規劃編研中心副主任孫巖松介紹。

其次是更新城市基礎設施,提升老城區執行能力。煙臺透過建設71公里的“一環、兩縱” 中心城區快速路環線,破解帶狀城市交通困境,既改善市民出行體驗,又連通重要旅遊景點。同時,實施老舊片區更新改造攻堅行動,利用3年時間,完成4。5萬戶徵遷改造,讓老城區煥發生機活力。

今年春節,建於明洪武年間、有600餘年歷史、見證了煙臺衛所文化變遷的奇山所城告別了靜謐的“舊時光”,搖身一變成為新的所城裡歷史文化街區。街區內民居青磚黑瓦,木製門窗古色古香。牆上的拴馬石,門前的鎮宅瑞獸,凸顯膠東特色文化。行走在大街上,老味道、老傳統、老民俗沿路呈現,彰顯獨特魅力。

“每天上班都要路過的所城裡,我以為只是一個普通的老舊街區。”當地市民黃靜說,沒想到經過修繕和重新打造後,這裡變得如此“吸睛”,“留住所城裡,就是留住煙臺的根”。

煙臺:踏浪向未來

圖片來源:王凱/攝

深耕海洋牧場,打造“藍色糧倉”

秋日暖陽中,山東煙臺四十里灣沿岸的漁人碼頭映襯在海天一色的背景下,風景美不勝收。然而,上個世紀80年代前後,四十里灣是煙臺的近海漁業產區,粗放式的捕撈與近岸養殖給環境帶來汙染。

“特別是夏天,海邊堆積如山的扇貝和海蠣子殼,總是散發著腥臭。”煙臺萊山區海洋漁業局局長李朋元說。近海傳統養殖在收穫等環節存在汙染問題,雜亂的養殖設施一度成為煙臺的“黑點”。

為改變這一局面,煙臺下決心拆除沿海養殖筏架,讓筏式養殖退出歷史舞臺,全面恢復海洋生態。同時,煙臺推動現代化海洋牧場建設,打造“藍色糧倉”。清泉海洋牧場、“耕海1號”等一批海洋牧場設施逐漸在四十里灣“紮根”。從海岸邊遠眺,“耕海1號”等現代化海洋牧場,就像一朵朵“海上之花”,在一片蔚藍中綻放,成為吸引遊客的靚麗風景。

在海洋牧場的加持下,煙臺實現從原始捕撈到科技養殖,從被動粗放到精緻發展的跨越式轉變,“海工+牧場”聯動模式使海洋牧場裝備化資訊化水平不斷提升。

在煙臺明波水產的物聯網管控中心,監控影片裡斑石鯛種苗歡快遊動。“我們採用工廠化迴圈水養殖模式進行育苗,同時憑藉海洋牧場良好的設施裝備及管控技術養殖成品魚,實現‘陸海接力’養殖。”明波水產公司副總經理李文升說。

位於煙臺長島海域的“長漁1號”海洋牧場平臺同樣是“科技感滿滿”:平臺配備風力自動投餌機,可配合分配器實現多點定時定量投餵,從而將餌料精準分配至與平臺相連的每個網箱,在滿足自動化養殖需求的前提下,提高餌料的利用率。

助力產業升級,孵化澎湃新動能

100多家世界500強企業在此投資興業,全市每年外貿進出口額3000多億元,萬華集團等龍頭企業在這裡騰飛,全國首次海上發射火箭在這裡升空……作為民族工業的發祥地之一,煙臺擁有著雄厚的工業發展基礎。在區域競爭日益激烈的今天,如何保持發展優勢,實現產業升級更進一步,成為煙臺需要謀篇佈局的新著力點。

針對此,煙臺聚焦關鍵領域重點環節,持續拓展改革廣度和深度。在動能轉換方面,煙臺篩選確定生物醫藥、化工新材料等重點產業鏈,點燃高質量發展強引擎。

與此同時,煙臺實施科技型企業梯次培育計劃,為科研能力強、發展潛力高的創新企業給予有力支援和悉心培育,孵化一大批“螞蟻雄兵”。

走進位於煙臺開發區的八角灣中央創新區國際科創中心,工人們正在不同的建築單體上忙著樁基施工和室內安裝。根據規劃,該專案將充分發揮孵化基地和創新平臺的資源集聚優勢,打造國際人才集聚窪地、創新型產業孵化基地。

目前,煙臺全市高新技術企業達到1120家,國家科技型中小企業總數達到1943家,規模以上高新技術產業產值佔比達到59。4%。

“煙臺將矢志不渝在高質量發展上‘打頭陣’,在深化改革開放上‘當先鋒’,在維護社會和諧穩定上‘上層次’,著力增強‘城市生長力’,奮力開創新時代現代化強市建設新局面。”煙臺市市長鄭德雁說。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