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美食 > 正文

舌尖上的中國-江蘇鎮江地方美味

2022-05-15由 三歲半小孩 發表于 美食

水晶餚蹄--“入口即化,清涼爽口,晶瑩剔透”

水晶餚蹄,又名水晶餚肉、鎮江餚肉,是江蘇鎮江市一道傳統名菜,屬於蘇菜系。成菜後肉紅皮白,光滑晶瑩,滷凍透明,猶如水晶,故有“水晶”之美稱。食用時,具有瘦肉香酥、肥肉不膩、酥香嫩鮮等特點,佐以薑絲和鎮江香醋,更是別有一番風味。

2018年9月10日,“中國菜”正式釋出,“水晶餚肉“被評為江蘇十大經典名菜。

舌尖上的中國-江蘇鎮江地方美味

歷史典故

相傳數百年前,鎮江酒海街有一家小酒店的店主,一天買回四隻豬蹄,準備過幾天再食用,因天熱怕變質,便用鹽醃製,但他誤把家人為做鞭炮買的一包硝,當作鹽醃了豬蹄,直到三天後家人找硝時才發覺。為了去除硝的味道,對此浸泡經開水鍋中焯水後撈出。接著,他又把豬蹄放入鍋中,加香料高溫燜煮,本欲以此解除毒性和異味,不料煮半個時辰後,卻出現了一股異常的香味。從此以後,該店主就用此方法制作“硝肉”,前來品嚐的顧客也越來越多。

鎮江鍋蓋面--神奇“跳面”製作,鎮江三怪之一

鎮江鍋蓋面,又稱鎮江小刀面,是江蘇省鎮江市家喻戶曉的地方漢族傳統麵食,被稱為江南的天下“第一面”。其具有軟硬恰當、柔韌性好等特點,是一道老少咸宜的美味。

舌尖上的中國-江蘇鎮江地方美味

歷史發展

鎮江鍋蓋面做法源於清朝。雖然鍋蓋面的做法在清代就已經出現,但鍋蓋面的叫法卻只有30多年的歷史。

1979年,鎮江當地政府組織召開了一次為對外宣傳鎮江出謀劃策的會議,10多名老文化人提出,鎮江的老三怪太俗,建議改變說法,眾人商量後提出了現在流行的新“三怪”的說法。這一說法,後來逐漸重新整理並覆蓋老“三怪”,成為鎮江的名片。新“三怪”流行以後,鍋蓋面也漸漸得名。

歷史典故

典故一

從前,山東有戶人家,夫妻感情很好,但丈夫犯病,胃口不開。有一天,妻子將面下到鍋裡,出去拎冷水,回來遲了,麵湯溢了出來。她連忙掀起鍋蓋,將湯罐裡的水往鍋裡澆,把湯罐蓋子碰進鍋裡。面燒好後,丈夫覺得爽口又適味,還要再吃。妻子就再用湯罐蓋子放在鍋裡,蓋在面上煮給丈夫吃。

丈夫身體好後,到江南訪友。妻子思念丈夫,趕去江南尋找。在鎮江,為了生計,她只好靠煮麵手藝,到一家麵店裡做夥計,並尋找自己的丈夫。丈夫到江南訪友未著,流落到了鎮江,在一家麵店吃麵,遇到了妻子。

他們想既然鎮江人這麼愛吃“鍋蓋面”,還不如兩夫妻開個麵店,索性就不回山東老家了。這樣,“鎮江夥麵店”就開張了,“夥面”成為鎮江有名的食品一代代傳了下來。

典故二

傳說,乾隆下江南至鎮江,身著便服,一路尋至名氣最大的張嫂子夥麵店。張嫂子和丈夫慌忙招待,好不容易讓客人吃上後,在廚房裡聽見客人連聲說:“味道不錯,味道不錯,不爛不硬,噴香爽口!”

沒想到,乾隆一邊說一邊走進來,一聲驚叫,說:“呀,你怎麼將鍋蓋放在鍋裡煮起來了?”張嫂子這才發現,自己剛才手忙腳亂,竟將湯罐上的小鍋蓋錯當成了大鍋蓋,連鍋蓋撂到鍋裡還不知道。

乾隆光顧鎮江夥麵店,連說兩聲味道不錯的故事傳開了。從此,鎮江大街小巷出現了很多鍋蓋麵店。

典故三

有一回,有人來做客,就把家裡僅有的麵條煮了招待客人,不小心,錯把小鍋蓋蓋上了,隨後就出去借油鹽醬醋了,回來後發現芳香四溢,面味十足。原來是鍋蓋上面的佐料起的作用,從此“鍋蓋面”就誕生了。

典故四

相傳,有一對姐弟相依為命。弟弟有病,口味不佳,總說姐姐下的麵條硬了,於是,姐姐想辦法擀細麵條,將麵糰放在案板上,用一個竹槓,人坐在上面壓著麵糰跳,從左到右、再從右到左,將麵糰壓得薄薄的,然後削成細細的麵條。煮麵時,本想加點青蒜,卻誤將旁邊湯罐上的小鍋蓋放進了大鍋。沒想到,這樣的麵條卻讓弟弟吃得又多又香。原來,用小鍋蓋四周透氣,這樣下出的面不容易爛,有筋道,味道更佳。從此,鎮江的鍋蓋面名聲大振,大街小巷裡出現了很多做鍋蓋面的夥麵店。

紅燒河豚--“洗清毒髒珠仁數,形正色柔鮮嫩滑”

紅燒河豚,是江蘇省鎮江市揚中市特色名菜,湯汁金黃濃稠,魚肉細膩緊實,令人食慾大開,入口鮮嫩,湯汁浸著魚肉滑入口中,魚肉的鮮和湯汁的香交相輝映,更添一番風味。

舌尖上的中國-江蘇鎮江地方美味

鎮江香醋--放置越久,味道越醇的鎮江“酸甜醬”

鎮江香醋,又稱“鎮江醋”,江蘇省鎮江市特產,中國國家地理標誌產品,屬調味品。其屬於黑醋、烏醋,具有“色、香、酸、醇、濃”五大特色,也具有“久放不壞,味更純”的特點。

舌尖上的中國-江蘇鎮江地方美味

歷史淵源

醋的釀造在鎮江具有悠久的歷史,據中國醫藥大典記載:“醋產浙江杭紹為最佳,實則以江蘇鎮江為最”。

鎮江香醋以糯米為原料,它的起源應當於米醋或糯米醋的發明與發展密切相關。香醋是典型的米醋,它的起源應當與米醋一樣早。據考證,梁代陶弘景《神農本草經集註》中就有關於米醋的用法和記載。陶弘景,自號華陽隱居,南北朝時齊、梁丹陽株陵(今南京)人,隱居句曲山(今鎮江市內茅山)梁武帝曾想禮聘為相,不從,但願意擔任朝庭諮詢,故人稱“山中宰相”。據此說明,鎮江香醋應當與陶弘景書中所說的米醋同源,距今大約有1400多年的歷史了。

歷史傳說

相傳,香醋是酒聖杜康的兒子黑塔發明的。就在杜康發明了釀酒術的那一年,他舉家來到鎮江,在城外開了個前店後作的小槽坊,釀酒賣酒。兒子黑塔幫助父親釀酒,在作坊裡提水、搬缸什麼都幹,同時還養了匹黑馬。一天,黑塔做完了活計,給缸內酒槽加了幾桶水,興致勃勃的搬起酒罈子一口氣喝了好幾斤米酒,米酒後勁不小,沒多久,黑塔就醉醺醺的回馬房睡覺了。突然,耳邊響起了一聲震雷,黑塔就迷迷糊糊睜開眼睛看見房內站著一位白髮老翁,正笑眯眯的指著大缸對他說:“黑塔,你釀的調味瓊漿,已經二十一天了,今日酉時就可以品嚐了。”黑塔正欲再問,誰知老翁已不見。和他大聲喊:“仙翁,仙翁!”自己便被驚醒,原來剛才是自己夢中所見,夢中所聞。黑塔回想剛才夢中發生的事情,覺得十分奇怪,這大缸中裝的不過是餵馬用的酒糟再加了幾桶水,怎麼會是調味的瓊漿?黑塔將信將疑,其實正覺唇乾舌燥,就喝了一碗。誰知一喝,只覺得滿嘴香噴噴,酸溜溜,甜滋滋,頓覺神清氣爽,渾身舒坦。黑塔大步走進父親房中,將剛才夢中所見、口中所嘗一五一十的告訴了父親。杜康聽了也覺得神奇,便跟黑塔一起來到馬房,一看大缸裡的水是與往日不同,黝黑,透明。用手指蘸了蘸,送進口中嚐了嚐,果然香酸微甜。杜康又細問了黑塔一遍,對老翁講的“二十一”天、“酉時”琢磨許久,還邊用手比畫著,突然拽住黑塔在地上用手指寫了起來:“二十一日酉時,這加起來就是個‘醋’字,興許著瓊漿就是‘醋’吧!”從此杜康父子按照老翁指點辦法,在缸內酒槽中加水,經過二十一天釀製,缸中便釀出醋來,再將缸鑿一個孔,這醋就源源不斷的流淌出來了。杜康父子將這調味瓊漿送給左鄰右舍品嚐,左鄰右舍又連連說味道好,沒多久,遠近街坊都趕過來買,這醋便在鎮江城內賣開了,又傳出鎮江城,名揚四方。後來鎮江人發現,醋擺久了也不會變質,反而存放愈久,味道愈加醇香。“香醋擺不壞”,便成了鎮江醋的一大特點。

產品榮譽

“恆順”牌鎮江香醋、“金山寺”牌鎮江香醋被評為“江蘇名牌產品”。

丹陽黃酒--“千年佳釀,鮮甜香美溫潤甘醇”

丹陽黃酒,江蘇省鎮江市丹陽市特產,中國國家地理標誌產品。其以丹陽的糯米作原料,用麥麩作糖化發酵劑,在澄清的酒液中加入米白酒配度,酒度為11度以上,色橙黃有光,鮮甜香美,有獨特的曲香風味,越陳越香。

舌尖上的中國-江蘇鎮江地方美味

歷史沿革

東晉時王嘉《拾遺記·卷五·前漢上》稱:“雲陽出美酒”。雲陽,據《中國古今地名大辭典》載,“三國吳改曲阿為雲陽縣,晉復為曲阿,今江蘇丹陽縣治。”《魏書·劉藻傳》和《北史·劉藻傳》均記載,北魏徵虜將軍劉藻征戰南朝,在洛水向孝文帝辭行,誇下海口,南伐勝利後。將“釃(斟酒)曲阿之酒以待百官”。此《拾遺記》是迄今發現最早記錄丹陽酒的文獻,可知,丹陽的釀酒歷史至少有近1700年之久。

唐代,丹陽酒仍然很盛,段成式的《酉陽雜俎》將曲阿酒列為“天下名餚佳酒”。大詩人李白到丹陽喝過酒後讚歎不已,留下了“南國新豐酒,東山小妓歌”、“情人道來竟不來,何人共醉新豐酒”等詩句。新豐酒前冠以“南國”,以區別於西安附近的同名“新豐酒”。

到了元代,丹陽酒作為貢品獻入皇宮,故有貢酒、宮酒之名。

清宣統二年(1910年),丹陽黃酒(百花酒)在首屆南洋勸業會上獲頭等獎。

2003年02月09日,原國家質檢總局批准對“丹陽黃酒”實施原產地域產品保護。

丹陽封缸酒--“味輕花上露,色似洞中春”

丹陽封缸酒,產自江蘇省鎮江市丹陽市,素以“味輕花上露,色歷史文化。

舌尖上的中國-江蘇鎮江地方美味

歷史沿革

丹陽產封缸酒在南北朝時就已出名。據記載,北魏孝文帝南征前與劉藻將軍辭別,相約勝利會師時以“曲阿之酒”款待百姓。曲阿即今丹陽,故丹陽封缸酒古有“曲阿酒”之稱。

丹陽黃酒歷史悠久,釀造史已有3000餘年,境內出土的西周青銅鳳紋尊,獸面紋尊以及青銅方卣(yǒu)等遠古酒器證明,早在西周時期,這裡已有相當發達的酒文化了。

歷史傳說

傳說很久以前,江蘇鎮江一條街上有一口井,冒出的不是水,而是酒。這口冒酒的井冒出的酒又醇又香,10裡以外都聞得到它的香味,整天都可以聞到它的香味。所以這條街上酒店特別多,來吃酒的不要花酒錢,只要買些小菜就行了。因此每天來這兒喝酒的人也多了,這條街也就有了名氣。

三國時,蜀國猛將之一的張飛路過鎮江,一下碼頭就聞到酒香,饞得嗓子直髮癢。一打聽,說這兒有口酒井,他也顧不得“將士在外不得喝酒”的軍令,來了就喝酒,一口一碗,一邊喝一邊喊:“好酒!好酒!”一口氣喝了不知多少碗,人也癱到地上不省人事了。這事被關公知道了,就氣呼呼地跑來責問酒家,為什麼要給他兄弟喝這麼多酒。酒家說:“我們的酒是井裡出的,不要錢,隨便哪一位上門,都是想喝多少就喝多少的”。關公不信,世上會有冒酒的井和不要錢的酒?要店家帶他去看看。他趴在井邊往下一看,這井裡的一股酒氣直往上衝,他猛吸一口,濃烈的酒味衝得他直咳嗽,臉憋得通紅通紅。關公的大紅臉也就因此而成的。關公想:這酒不花錢,人們就會貪杯,這樣不知要誤了多少大事。於是,他揮起青龍偃月刀,一下子把井劈成兩半,井裡的酒滿街橫流,成了一片酒的海洋。後來,據說這條街就叫“酒海街”。

酒井裡淌出的酒,順著運河流到丹陽,丹陽家家戶戶用缸把酒封存起來,逢年過節,婚嫁吉日,或生孩子喝“三朝酒”時,才倒點出來招待親友,這就是後來丹陽有名的封缸酒。

金剛臍--“一個暴烈名號的溫柔江南小點心”

金剛臍,起源於江蘇鎮江,也有說在鹽城,起源難考。在鎮江,人們稱之為京江臍。流行於蘇滬兩地,是江南地區聞名的傳統小吃,淮揚地區稱它為“金剛麒”或者“金剛臍”,蘇南非特別偏南地區稱其為“京江臍”,到了蘇州上海一帶,則完全按照它的外形給它起了個形似的名字“老虎腳爪”。京江臍是一種食物,古時也用作宗教活動及祖先祭祀中的貢品。

舌尖上的中國-江蘇鎮江地方美味

白汁鮰魚--“白吉帶汁不勾芡,湯汁似乳的長江珍餚”

白汁鮰【huí】魚是江蘇省鎮江市京口區的特色名菜。其成菜後色澤乳白,湯汁濃厚,鮰魚肉肥嫩、鮮香,酒香四溢、清淡爽口。

舌尖上的中國-江蘇鎮江地方美味

揚中清蒸鰣魚--“色澤美觀,肉極肥嫩”

鰣魚鱗白如銀,鱗層裡積有脂肪,因此烹調時不去鱗。烹調方法清蒸、紅燒兩種,以清蒸為佳,色澤美觀,肉極肥嫩,口味鮮美,爽而不膩,若以姜醋蘸食,其味更美。

鰣魚,肉質細嫩,脂厚味美,營養豐富,是“長江三鮮”之一,也是我國名貴的水中珍品。鰣魚入菜可清蒸,也可紅燒,但以清蒸為最佳。清蒸鰣魚,是江陰曆史上的一道名菜。其久負盛名,名揚東南亞,美英等國以及港澳地區。尤為海外華人,華僑最賞識。

舌尖上的中國-江蘇鎮江地方美味

鎮江蟹黃湯包--“皮薄湯多,餡足味鮮”

鎮江蟹黃湯包,俗稱蟹包,以皮薄、湯多、餡飽、味鮮而成為鎮江的傳統名點。相傳已有二百多年的歷史,不但在滬寧線上素負盛名,而且馳名中外。清嘉慶年間林蘭痴詩句“到口難吞味易嘗,團團一個最包藏”,寫出了蟹黃湯包內藏熱湯,“到口難吞”的特點。這種湯包以蟹油、豬肉為主要原料,經過精心加工製成的。它具有體積小外型美,放在籠裡像座鐘,夾在筷子上像燈籠,皮薄。湯多。餡足。味鮮等特點。食時佐以鎮江香醋與薑絲,不但口味更美,且能去寒解膩。

舌尖上的中國-江蘇鎮江地方美味

百花酒燜肉

百花酒為鎮江名酒,味甜而香,醇濃質厚,富有營養。用以燜燒豬肉,風味極佳。此菜選用豬肉五花中肋,先經烘烤,後放入砂鍋加百花酒燜燉。讓酒滲入,色澤金黃,酥爛醇香,營養豐富。

舌尖上的中國-江蘇鎮江地方美味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