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美食 > 正文

秦嶺一條古道,300年前開闢的,當地人都找不到,不過如今還能走

2021-11-09由 專業行走 發表于 美食

秦嶺一條古道,300年前開闢的,當地人都找不到,不過如今還能走

行走秦嶺,一直在寫村,很少寫道路。這次,就寫一條路。

路是古路,清乾隆二年(1737年)開闢,快三百年了。

《鎮安縣誌》記載,此路古名西北道。

-1-

西北道從鎮安縣城西關起,經槐樹坪、鐵洞溝口、螞蝗溝口、結子街、典史溝口、三官廟、雲蓋寺、黑窯塘、西皇峪、太山廟至小廟嶺(亦稱小木嶺、小磨嶺),可抵柞水縣西南界。

這條西北道,因為要經過雲蓋寺,故一度也被稱作雲蓋寺道。

秦嶺一條古道,300年前開闢的,當地人都找不到,不過如今還能走

西北道自乾隆二年開闢出來後,光緒三十二年(1906年)改驛運,為郵寄郵差線路。民國年間,稱中雲鄉鎮路。新中國初期,改修為馱運道。

1958年,沿此道修建了鎮柞公路。

上個世紀80年代,因連線鎮安、柞水兩縣的省道S102建成,鎮柞公路廢棄。不過,

在廢了30多年後,2016年,鎮柞公路又被重新修通

,成為秦嶺山中村村通道路之一。

秦嶺一條古道,300年前開闢的,當地人都找不到,不過如今還能走

今天的這條道路,水泥路面,6。5米寬,還安裝了護欄,會車不成問題。不過,高德地圖查不到,百度地圖雖然有,但導航不推薦,導不過去。

-2-

連線鎮安與柞水的這條西北道,最大特點就是要翻越小木嶺。小木嶺地處兩縣交界處,海拔2077米,山高坡陡,森林茂密。當地朋友說,雨後運氣好時,這裡可以看到雲海。

秦嶺一條古道,300年前開闢的,當地人都找不到,不過如今還能走

站在嶺頂,北距柞水乾佑鎮梨園村10公里,南離鎮安雲蓋寺鎮西華村8公里。世事變遷,先前連線兩縣的唯一道路,如今只服務幾個村莊,除了村民通行之外,幾乎沒有外來車輛。

專業行走尋訪西北道的時間,正好是兩年前,我們是反著走的,從柞水進入鎮安。翻過小木嶺之後,在鎮安縣境內,今天的西北道被標註為小云路,標號Y287。

秦嶺一條古道,300年前開闢的,當地人都找不到,不過如今還能走

此處,已經是秦嶺南坡腹地,兩旁的山筆直而陡峭。孟冬季節,秦嶺山體已經沒了翠綠,儘儘地鋪滿了枯黃。因為剛剛下過雨,遠處山頭都纏著雲霧,有點雲海的味道。

此時此刻,羞羞的秦嶺,正若隱若現,像一個不懂事的姑娘。

-3-

行至小廟堂附近,路邊有一座簡易橋,連著小河溝兩岸。橋頭有一棵掉了葉的樹,樹的枝條十分優美。山窪窪裡,星星點點地分佈著一些人家。

秦嶺一條古道,300年前開闢的,當地人都找不到,不過如今還能走

秦嶺一條古道,300年前開闢的,當地人都找不到,不過如今還能走

一戶人家,前面是泥牆老房,後面是寬宅大院。午飯時間,一縷炊煙正從大院房頂冒出來。

附近,路邊出現一株白菊,此刻開得正豔。

這山裡沒有汙染,又恰好是在雨後,菊花看起來比雪還白。沿著道路,這戶人家在地裡種了些花草,低矮的牆上,還間或放了不少花盆。

人的生活情致,並沒有因為居住偏僻而有所區別。人皆追求美好!

兩棟老房子,就建在對面山腳根下。一棟門口貼了紅對聯,想必過年時還曾人聲喧鬧。另一棟是泥牆老房,已經無人居住,不過旁邊建了新房,隱隱露出一角紅瓦。

這兩棟老房子後面,是一叢叢的翠竹,此刻依舊生機勃勃。

-4-

小云路兩旁的人家,應該算秦嶺山裡相對比較富裕的。大多數人家都修建了新房子,或者翻修了原來的老房子。

秦嶺一條古道,300年前開闢的,當地人都找不到,不過如今還能走

鏡頭中這三戶人家,一戶建了兩層高的小樓,一戶把原來二層的老房子刷了白,還有一戶在老房子上蓋了新瓦。門前院壩整潔,院壩邊就是菜地。

冬雨悽悽,道上的行人,都縮了脖子,把手插進褲兜,急急地趕著路。小云路兩邊,這些小小的村莊,即將進入一年中最寂寞的時光。

也許僅在半個月以後,這裡就會大雪封山,進出的道路完全被冰雪覆蓋。

秦嶺一條古道,300年前開闢的,當地人都找不到,不過如今還能走

秦嶺一條古道,300年前開闢的,當地人都找不到,不過如今還能走

遠處有一新一舊兩棟老房,緊緊挨在一起。兩棟房子,就是兩代人畢生的心血。

生活在這山裡面,走出去是最終的夢想,還是葉落歸根才是最後的歸宿?是土地拴牽著人,還是人耕種掌控著土地?

人生百年,生龍活虎地鬧騰一番後,最後卻都化成一個墳堆堆,化成一捧泥土。

譬如這一棟耗費了主人全部財力建成的房子,此刻卻空蕩蕩的無人居住。主人是進城去討生活去了,還是守著這棟房子再無力裝飾?

-5-

路過峽口村一戶人家門口,弱弱一棵柿樹枝頭,竟掛了百十個柿子。

秦嶺一條古道,300年前開闢的,當地人都找不到,不過如今還能走

秦嶺一條古道,300年前開闢的,當地人都找不到,不過如今還能走

這些柿子,黃裡透著紅,紅裡又藏了些黃,顏色好看得很,給淒冷的山中添了一點暖意。柿樹黢黑的枝條上,枯黃的敗葉邊,還垂下許多水珠,亮晶晶的。

凡是一切美好的東西,總能讓人生出愛憐之心,於是我們停車拍照。

“已經有好幾個人停車下來拍了,是長得有些奇怪,看著喜慶。”主人站到門邊一面笑著說道,一面饒有興致地介紹起了這株柿樹來。

秦嶺一條古道,300年前開闢的,當地人都找不到,不過如今還能走

秦嶺一條古道,300年前開闢的,當地人都找不到,不過如今還能走

秦嶺一條古道,300年前開闢的,當地人都找不到,不過如今還能走

“上面給的新品種。試驗用的。種了沒幾年。結的柿子,模樣好看是好看,就是不好吃。”

經主人提醒,這才注意起這柿子的形狀來。秦嶺山中的柿子,大多是圓柿的,這樣的長柿並不多見。山裡的人家,常常把圓柿子叫蛋柿,有作家曾這樣描寫姑娘吃蛋柿:

尋著一個目標,那嘴輕輕咬開那紅軟了的尖兒,一吸,甜的香的軟的光的就會到肚子裡,只需再送一口氣去,那蛋柿殼兒就又復圓了。

秦嶺一條古道,300年前開闢的,當地人都找不到,不過如今還能走

秦嶺一條古道,300年前開闢的,當地人都找不到,不過如今還能走

秦嶺一條古道,300年前開闢的,當地人都找不到,不過如今還能走

-6-

西北道路上,過了小木嶺,依次有小廟堂、黃土凸、石頭凸等村莊。這些地方,都在僻靜的秦嶺南坡,遠離城市的喧囂,鮮有人至,能夠見到不少古樹名木。

在四園溝溝口,看到一棵大榔樹,樹冠秀茂、疏密有致,虯曲多姿、美得耐人,就生長在河對岸橋頭石壁上。

秦嶺一條古道,300年前開闢的,當地人都找不到,不過如今還能走

秦嶺一條古道,300年前開闢的,當地人都找不到,不過如今還能走

如今我們在城裡居住的商業小區,幾乎沒有大樹古樹。

只有記憶中故鄉的小廟邊、小河旁、村口處,才會有這樣一棵老樹,滿載著無窮無盡的原鄉記憶。

這一棵榔樹樹幹粗大,需兩三人合抱。榔樹下是一條小河,河裡流著清清的水。

秦嶺一條古道,300年前開闢的,當地人都找不到,不過如今還能走

秦嶺一條古道,300年前開闢的,當地人都找不到,不過如今還能走

秦嶺一條古道,300年前開闢的,當地人都找不到,不過如今還能走

小木嶺至雲蓋寺這條路上,除了這棵古榔樹外,其實還有一棵千年的紅豆杉、兩棵雙生的娑羅樹,以及一棵青岡櫟古樹和一棵銀杏樹。

望著古榔樹垂下的枝條,隔著漸漸轉黃的樹葉,靜聽小河裡流淌的水。

歲月很寧靜,時光很溫柔,一切都很明媚。

-7-

再往前,過了西華村、雲鎮水庫,就到了雲蓋寺古鎮。據碑載,雲蓋寺古鎮始建於唐貞觀年間,大中年間已有初具規模的建築群。

秦嶺一條古道,300年前開闢的,當地人都找不到,不過如今還能走

清代,雲蓋寺鎮就有兩條街道,前街和后街。當時,作為縣內交通運輸樞紐,有騾馬馱運,人力背挑,川、陝、湖、豫的百貨,當地的山貨,山西的食鹽在此集散,曾有“小上海”之譽。

今天,街中心仍然有唐建的雲蓋寺廟,現尚存三間大殿。臺階上的石刻,屋簷上的浮雕依稀可辨。相傳,唐代詩人白居易和賈島曾寄居該寺,吟詩唱和。

賈島詩作有《夜宿雲蓋寺》:“床頭枕是溪邊石,井裡泉通竹裡池。宿客未眠過半夜,忽聞山水到末時。”

白居易在唐憲宗時出遊,在雲蓋寺作詩:“長老何方去,下山化瓦梁。分明雲蓋寺,那須瓦與梁。願言體託缽,施主是穹蒼。雲遮菩薩頂,瓦蓋眾僧堂。”

從雲蓋寺古鎮,朝著東南方向走,就是鎮安縣城。從柞水算起到鎮安結束,翻過小木嶺的這條西北道,約60公里,全程都在秦嶺腹地。

作者簡介

專業行走

,行走秦嶺十餘載,邊走、邊拍、邊寫,自創“行走體”散文,網路閱讀一個億,著有散文集

《遠村行走》。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