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時尚 > 正文

泰拳掃踢的這個壞習慣,耽誤了很多人!

2021-04-18由 格鬥時代 發表于 時尚

泰拳掃踢的這個壞習慣,耽誤了很多人!

「踢腿時上身不要過分後倚!」相信每位接觸過踢技的讀者,都曾在練習時被教練這樣說教過。

除了因為容易失平衡外,你還知道其他原因嗎?

不少初學者在剛剛學習中上段踢擊時,通常都會犯上一個錯誤︰上身過分後倚。

這時候教練通常會解釋,這樣會「容易失去平衡」、「較難恢復站姿」、「很難踢出威力」等等,但卻甚少詳細說明背後的原因。

今天我們嘗試從人體構造及物理原理上,簡單說明一下「上身過分後倚」的問題。

泰拳掃踢的這個壞習慣,耽誤了很多人!

為什麼會出現上身後倚的情況?

基於人體結構所限,在正常站立情況下,髖關節前後、左右擺動幅度非常有限,若直接在那個姿勢進行踢擊的話,很難做出上段踢擊。

一般髖關節的主動最大活動幅度:向前110-120度,向後10-15度,外擺30-50度,內擺30度,外旋40-60度,內旋30-40度。

為了增加髖關節的活動幅度,除了增加髖關節自身的柔韌度(可動範圍)外,最簡單直接的方法便是藉助身體其他關節來改變髖部的位置及角度。

而這些調節動作包含上下肢的互動,即所謂的「上身後/前擺」的情況。

泰拳掃踢的這個壞習慣,耽誤了很多人!

以前踢為例,它需要髖部有上翻的動作來增加踢擊向前向上的幅度。正如Paul Felder在UFC 226對上Mike Perry的這記前踢,他利用右髖扭側後襬、腰肢後靠來令髖部上翻,提升踢擊高度。

若論後靠幅度最大的,應該是側踢、後踢、後旋踢等向後踢出的腳法。

泰拳掃踢的這個壞習慣,耽誤了很多人!

因為髖關節向後擺動的可動範圍最小,只有10-15度,而且後方踢擊難以藉助提膝動作來轉髖,所以即使只是踢擊中段目標,也需大幅擺動腰肢來提升踢擊角度。

簡而言之,腰肢後靠是為了彌補髖關節可動角度不足的補助動作,不同踢擊種類、不同踢擊高度的目標需要配合不同後靠的幅度來協助。

那麼假如真的「踢腿不要過分倚後」的話,以上圖片中的動作是否有問題呢?

下文會作進一步解析。

可以後靠,但只要維持重心平衡便可?

首先,「踢腿不要過分倚後」第一步針對的是「失平衡」的情況。根據Aydin Tozeren的“Book Human Body Dynamics: Classical Mechanics and Human Movement”,人體體重分配約是:軀幹(包括胸背腹)佔50。8%、頭部佔7。3%、腿部佔31。96%、手部佔9。92%。

泰拳掃踢的這個壞習慣,耽誤了很多人!

踢擊時靠單腳支撐的狀態有點像天秤,假如重心過分靠前或靠後都會出現失平衡的情況,即踢擊後向前或向後跌倒,令踢擊無法完成完整發力動作,甚至露出漏洞被對手攻擊。

可是,是否只要像天秤般維持踢擊腳及上身的重心均衡,便代表踢擊能夠有效發力呢?

其實並不然,這要視乎重心、力量轉移過程。

完全平衡並最佳的踢擊動作

在前後重心均衡的情況下才發力,踢擊會被後靠的重量限制,反而會無法藉助體重踢擊。

舉一個簡單的例子,當手拿短棍揮擊時,一般人會選擇手執棒尾,還是手執棒的中部?一般的單手劍重心設計會在柄前的位置,而不會完全處於手柄之中。原因非常簡單,假如手執重心中央、前後重量完全均等的話,當向一邊發力揮動時另一端會以同樣力度制衡,使揮擊速度難以突進。

泰拳掃踢的這個壞習慣,耽誤了很多人!

有些人會像慢動作示範那樣,先把重心後置,然後才進行踢擊

轉換成踢擊時,如果上身先靠後使得踢擊腳的重心相等,上身很容易出現遲滯的情況,一方面令支撐腳難以轉動,另一方面髖部旋轉時,遠離支撐腳的上身較難同步旋轉,變成只有下肢發力,即使做到同步旋轉也難以連成一致發力。

那麼如何後靠而不失平衡,又可以藉助上身體重量踢擊呢?我們下期會為大家詳細講解(因為本期內容過長理論知識點過多,所以分為兩期傳送)。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