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母嬰 > 正文

一生氣就朝孩子吼叫?“踢貓效應”:別讓孩子成為出氣的“貓”

2022-08-04由 99分媽媽 發表于 母嬰

前段時間我同老公和孩子到飯店吃飯,旁邊一桌也坐了一對夫婦和孩子。

一開始他們還很融洽,直到孩子突然鬧彆扭不願意吃東西。

媽媽卻並沒有“好言相勸”,而是開始威脅孩子:“快點吃了,不然你就一個人在這裡,我和爸爸先回去了!”

孩子聽後並沒有老老實實地吃飯,反而被戳了痛處一般炸了毛:“我就是不吃,就是不吃!”

媽媽猛地就火了,聲音提高了好幾個度,尖銳地對孩子吼道:“你這個不聽話的,每天都鬧鬧鬧,不吃就別吃了,你最好永遠都別吃。”

孩子聽到一般突然也吼叫起來。雖然飯店裡本來就嘈雜,但他們的聲音仍然很引人注目,更不用說一旁的我了。

我在心裡嘆了口氣,其實這樣的情形在現實生活中有很多,父母一生氣就對孩子吼叫,以“我都是為你好”的名義對孩子無止境地說教,將孩子當成了出氣筒。

這讓我想到了心理學的一個很有意思的效應——踢貓效應。那麼什麼是“踢貓效應”,它有什麼危害,我們又該怎麼做呢?

一生氣就朝孩子吼叫?“踢貓效應”:別讓孩子成為出氣的“貓”

|什麼是“踢貓效應”

在心理學領域,有個有意思的名詞“踢貓理論”也叫“踢貓效應”。

原版故事是:一父親在公司受到了老闆的批評,回到家就把沙發上跳來跳去的孩子臭罵了一頓。

孩子心裡窩火,狠狠去踹身邊打滾的貓。貓逃到街上正好一輛卡車開過來,司機趕緊避讓,卻把路邊的孩子撞傷了。

“踢貓效應”,描繪的是一種典型的壞情緒的傳染。

人的不滿、糟糕、憤怒的情緒,都會隨著社會關係鏈依次傳遞,而無處發洩的最弱小的變成了最終的犧牲品。

在家庭生活中,孩子就容易成為出氣的“貓”。

“你怎麼還沒把作業寫完?你天天的都在做什麼?”

“你房間什麼時候能整理好,為什麼我總是一進來就看到亂七八糟的?”

“你看看別人家的孩子,我就沒見過你這樣笨的!”

“你這性格成不了什麼大事!”

批評、辱罵、輕視、不合理的期待,讓父母面目猙獰。

口無遮攔的大吼出大量具有攻擊性、詆譭性、侮辱性的語言,給孩子帶去心靈創傷和深深的恥辱感。

心理專家認為,這種情感上看不見的傷害,遠比其他形式的傷害更為持久、深遠。

一生氣就朝孩子吼叫?“踢貓效應”:別讓孩子成為出氣的“貓”

|“踢貓效應”的危害

既然已經認識了“踢貓效應”,就應該知道“踢貓效應”在我們的生活中存在著哪些危害,勿讓自己成為壞情緒的傳播者,也勿讓自己的孩子成為發洩的物件。

“踢貓效應”影響父母的身心健康

創傷心理學的研究顯示:言語上的虐待無異於靈魂的謀殺。“踢貓效應”中的憤怒情緒是是一種極端的情緒,由於憤怒會讓人感到心跳加快、神經興奮,所以容易導致高血壓、、冠心病等疾病。

研究表明,憤怒程度得分高的人患上冠心病的機率是得分低的人的4~5倍。

更甚者,憤怒的人在發洩完憤怒後,往往會感覺到身體的疲憊和倦怠,各項生理機能都容易受到影響。

一生氣就朝孩子吼叫?“踢貓效應”:別讓孩子成為出氣的“貓”

“踢貓效應”會讓人產生攻擊行為,傷害他人

在“踢貓效應”下不僅會讓人產生言語上的攻擊更容易讓人產生行為上的攻擊。

家庭暴力也是如此,在憤怒情緒下,對他人進行言語攻擊甚至行為攻擊,致使造成傷害,而這些傷害對自己及他人都是不可磨滅的。

家長以為自己實在控制不住,本意不是傷害孩子,抑或是美名其曰“為孩子好”“有些時候沒辦法只能用言語刺激”,但卻沒想到這隻會傷害孩子。

“踢貓效應”會破壞我們的人際關係

有些父母常常會有“踢貓效應”,而這通常會反映在我們熟悉的人身上,除了孩子,如父母、伴侶、同事等。

當情緒不受控制時,人總是會等到失去了才認識到自己的錯誤。

而這種情緒若是不加以控制,長此以往,便會成為一種極易引爆的心情,致使破壞我們的人際關係,更甚者會影響我們的前途。

一生氣就朝孩子吼叫?“踢貓效應”:別讓孩子成為出氣的“貓”

|控制自己的情緒,警惕“踢貓效應”

憑一時之怒教育孩子,就難免偏頗、過激,對孩子產生不良的影響。

情緒在親子關係中扮演很重要的角色,父母良好的情緒狀態有利於建立良好的親子關係,使父母對孩子的教育更加順利。

家長要學會控制和把握自己的情緒,從愛孩子的角度,自覺要求自己務必在教育孩子上做到冷靜,理智。

在懷疑孩子的同時,也懷疑自己

當覺得孩子調皮,自己忍無可忍時,首先要確認是孩子的行為太過糟糕,孩子自己的忍耐度定的太低?

有時候,在習慣性地吼叫之後,家長會變得連平常的一句普通的話都會顯得尖銳,當發怒成為習慣之後,往往忍耐度會變得很低。

當孩子只是不小心打碎一個碗,亦或是寫錯一個字,可能都會成為家長吼叫的導火索,而這會讓孩子覺得恐懼和憤怒。

因此,當你想發怒的時候,想一下,是孩子的行為真的很不可理喻,還是自己的忍耐度太低了呢。

一生氣就朝孩子吼叫?“踢貓效應”:別讓孩子成為出氣的“貓”

不要積累怨氣

都說,一家人沒有隔夜仇,更不用說孩子是自己最親近的人,忍耐是一種迴避,不是對情緒的接納,所以有怒氣就要解決,要去面對。

有的家長認為自己的脾氣管理很好,當自己想發脾氣的時候就深呼吸,忍下去,殊不知,這種自動切斷髮洩渠道的行為更是不可取。

因為這樣子表面看好像怨氣沒有了,被壓制住了,可能過幾天就忘了,但實際上,你只是把它暫時剋制,並沒能徹底解決。

這樣的行為只會讓怨氣不斷積累,最後當壓制不住時便會大爆發了,到時候,破壞行為只會更大。

父母應該尋得其他的發洩渠道,如透過大聲唱歌、打拳、登山……或者是自己喜歡的事情上,讓心情慢慢地平復下來,而不是發洩到孩子身上。

選擇正確的發洩方式

在表達怒意的方式上,用更加智慧的方式,而不是用言語刺激和打罵。言語攻擊是比肢體打罵更嚴重的方式。

家長應採用和孩子溝通或者小懲罰等等來解決問題。

如跟孩子定規矩,當做錯了一樣事就做一樣家務,但當做好了一件事就獎勵小禮物這樣的方式,讓孩子感受到遊戲般的有趣。

這樣的方式自然比起喊打喊罵要有效得多。

一生氣就朝孩子吼叫?“踢貓效應”:別讓孩子成為出氣的“貓”

找出孩子犯錯的原因

家長最重要的還是要仔細觀察,找出孩子出錯的原因,予以指導。

生而為人,誰都是第一次,免不了犯錯,父母也一樣,也會犯錯,要正確的面對問題。

可以慢慢地引導孩子,亦或是透過跟孩子問答和對話的方式,讓孩子意識到自己出錯的原因,這樣不僅促進了溝通,也讓孩子感受到不是單純的說教,而是有意義的對話。

學會放鬆

工作和生活的壓力很大,父母要學會放鬆,不要把自己逼得那麼緊。

生活的壓力也是引起情緒變壞的原因之一,家長應該在回家之前將自己徹底放鬆,回到家中便不要將工作上的脾氣帶給孩子,讓孩子成為情緒的發洩口。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