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母嬰 > 正文

從小“吃手指”和“不吃手指”的孩子,長大後差距明顯,家長多瞭解

2022-05-31由 布穀媽媽 發表于 母嬰

姑姑家孫子1歲多,前段時間抱著來串門,大人們只顧聊天,孩子就把手放到了嘴裡,默默地啃了半天。

姑姑看到二話不說,抬起手就是一下,把孩子的手從嘴裡打了出來。孩子先是呆了一下,隨後便哇哇大哭。

我看著有點心疼,等她哄好娃便問她,為什麼要這麼做呢?姑姑說,吃手指不好,但是孩子還小,講道理又聽不懂,只能把手從嘴裡打出來,他也能長個記性。

這讓我想起女兒1歲多的時候,也經常吃手指,但我們全家都沒有當回事,後來這個現象慢慢就消失了。

那麼對於1歲半的孩子來說,“吃手指”真的不好嗎?需要用特別的方式,給他長長記性嗎?

從小“吃手指”和“不吃手指”的孩子,長大後差距明顯,家長多瞭解

一:“容忍”還是“阻止”?

對於寶寶吃手指的行為,大家堅定地分為兩派。

“阻止”派認為,小孩子吃手指是個絕對不能容忍的行為。把手塞到嘴巴里,那細菌豈不是就跑進到寶寶肚子裡了?孩子很多時候沒有理由地哭鬧,那就是吃手導致的肚子痛。

“容忍”派卻認為,小孩子吃手指很正常,這屬於正常現象。而且吃手指只是一陣子的行為,隨著孩子長大,這種事情就慢慢消失了。

從小“吃手指”和“不吃手指”的孩子,長大後差距明顯,家長多瞭解

二:“吃手指”和“不吃手指”的孩子,長大後差距明顯

美國兒科學會認為,吮吸是孩子的一種本能反應,吮吸手指的動作甚至在胎兒出生之前就已經發生了。

“吃手指”的孩子比“不吃手指”的孩子,有以下幾個方面的優勢,家長可以收藏。

發展自我,探索世界

《捕捉兒童敏感期》提到,孩子在半歲以後,會進入“手的敏感期”。

寶寶剛出生時,是完全以自我為中心的,

在他看來,這個世界與自己是一體的,世界就是我, 我就是世界。

但當他用嘴巴“品嚐”世界的時候,會逐漸發現,事情好像不是這樣的。

咬玩具,咦,這個玩具軟軟的,那個玩具卻很硬。吃手,咦,手居然還會痛,但咬媽媽我不會痛。原來,我與世界是分開的。

寶寶正是透過這樣“吃”的方式,來形成自己最初的理解。

從小“吃手指”和“不吃手指”的孩子,長大後差距明顯,家長多瞭解

發展運動能力

發展心理學認為,嬰兒期的運動技能,是從粗大運動到精細運動發展的。

從擺動手臂到能抓起一粒豆子,這種運動技能,寶寶需要循序漸進地才能掌握。而吃手指的寶寶,正是喚醒手部神經,讓手部肌肉從大動作到精細運動發展。

此外,吃手指還能鍛鍊孩子手部、嘴巴和大腦的協調能力,為未來的運動發展,打下良好的基礎。

發展安全感

寶寶在成長過程中,需要發展安全感。

當他心情緊張或者焦慮的時候,就會透過吃手指來鎮定自己的情緒。

如果這時候被突然粗暴中止,那麼會讓孩子在心理上感到不安,時間一長,

潛意識裡就會缺乏安全感。

而吃手指的寶寶,能把不安的情緒及時釋放,這會讓他有安全感。

所以說,吃手指和不吃手指的孩子,在長大以後,會有明顯的差異,家長要多瞭解。

從小“吃手指”和“不吃手指”的孩子,長大後差距明顯,家長多瞭解

三:過度吃手指,需要干預

儘管吃手指有很多好處,但不是說,什麼階段吃手指都好,也不是吃得越頻繁代表寶寶越好。

大齡寶寶吃手指要干預

2歲之前的寶寶吃手指很正常;2-3歲的寶寶偶爾吃手指,我們也不必大驚小怪;3歲之後的寶寶,吃手指的行為就需要干預了。

這個時候,要弄清楚孩子吃手指的原因,透過正確的方法,培養孩子良好的行為習慣。

影響牙齒的發育

如果3歲以上還在吃手指,那麼這樣的行為,不僅容易出現口腔問題,還容易導致孩子牙齒外翻,形成“齙牙”。

這樣影響容貌,也容易讓孩子自卑。我們要及時干預。

從小“吃手指”和“不吃手指”的孩子,長大後差距明顯,家長多瞭解

四:如何對待孩子“吃手指”的行為

孩子把手剛伸到嘴巴,家長突然手掌一揮,這雖然讓孩子長了記性,但是效果未必能如願。

《兒童行為矯正》提出,當孩子一出現某種行為,家長就及時提醒或者阻止,那會在無形中起到強調的作用。這反而會加深孩子的印象,使這種行為更加增多。

孩子一吃手,他可能沒怎麼在意,而家長的阻止,反而讓他更加註意到了這個行為,反而吃得更多了。

那我們可以怎樣做,才能正確處理呢?

轉移注意力

每當孩子出現吃手指行為的時候,可以透過轉移注意力的方式,讓他忘記吃手指。比如跟他一起玩扔球、跳舞之類的遊戲等等。

從小“吃手指”和“不吃手指”的孩子,長大後差距明顯,家長多瞭解

關注與引導

孩子吃手指有時候是因為得不到家人的關注,這時候我們需要多多關注孩子,問他需要什麼幫助,幫助他解決情緒上的問題。

關於孩子“吃手指”的問題,咱就講到這裡了。

你家孩子有“吃手指”的習慣嗎?

【圖片來自網路,侵立刪】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