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母嬰 > 正文

雄安雜談:勞動,對孩子成長很重要

2022-05-31由 瓦橋關 發表于 母嬰

不久以前,教育部印發《義務教育課程方案》,將勞動從原來的綜合實踐活動課程中獨立出來,同時釋出《義務教育勞動課程標準》(2022年版),決定從2022年秋季開學起,勞動課將正式成為中小學的獨立課程。

據瞭解,勞動課程共設定十個任務群,每個任務群由若干專案組成。日常生活勞動包括清潔與衛生、整理與收納、烹飪與營養、家用器具使用與維護四個任務群。生產勞動包括農業生產勞動、傳統工藝製作、工業生產勞動、新技術體驗與應用四個任務群。服務性勞動包括現代服務業勞動、公益勞動與志願服務兩個任務群。

由此可見,勞動課主要是培養孩子的思考能力、自理能力、生活能力和實踐能力,以及對於他人和社會的仁愛之心。

不知道從什麼時候開始,孩子們漸漸不喜歡勞動了,都上幾年級了還是四體不勤、五穀不分,飯來張口、衣來伸手,沒有一點獨立生活的能力。一些小朋友天天吃著大米白麵,到了農田卻分不清麥子韭菜,黃豆黑豆,棒子苗高粱苗,對農作物的生長過程知之甚少,就更別說複雜的傳統工藝製作了。

許多人不禁要問,長期處在這種環境下的孩子,長大以後怎麼能自強自立,成為國家的可用之才呢?

對此,筆者沒有資料佐證不敢妄言。只是知道現在的許多年輕人都成家了,但遠遠還談不上立業,有不少依然還在啃老。錢不夠花和父母要,事不會幹讓父母幹,飯不會做吃父母做,實在沒有辦法了就與外賣結緣,上頓下頓要外賣,寧肯多花錢也不肯自己動手。

是啊,從小嬌生慣養,在溫室裡長大,房子是父母給的,車子是父母買的,孩子是父母帶的,沒有錢了父母兜著,有這樣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資源,還何談生存技能?何談艱苦奮鬥呢?

記得我們六零後小的時候,參加勞動是家常便飯。在家時,燒火做飯,打草打菜拾柴火,幫助大人幹力所能及的各種農活。在學校,也是經常支農,被老師帶著參加生產隊的勞動,幾乎什麼樣的農活都幹過,雖然談不上行家裡手,但各種莊稼都是掃一眼就能識別出來,什麼農活都是拿起來就幹。

步入社會以後終於明白,小時候所有的勞動都是成長和修行。只有體驗過鋤禾日當午、汗滴禾下土的艱辛,知曉了一粥一飯來之不易、半絲半縷物力維艱的道理,才會倍加珍惜來之不易的生活,從而沒有條件創造條件,自己動手豐衣足食,打理好自己漫長的人生。

所以,筆者認為,教育部把勞動正式列入中小學課程十分必要和及時。這樣重視孩子的實踐體驗,可以有效彌補家庭教育的不足,有利於培養孩子獨立、吃苦、探索的精神,使孩子收穫勝任感、信任感、滿足感、幸福感,漸漸變得自信、獨立和成熟,保持身心健康成長,長大後能夠抗擊暴風驟雨,擁有人生更多的掌控權。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