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母嬰 > 正文

因為一部電影,她看遍了所有北京豪宅丨買房故事

2022-05-16由 銷冠智庫100 發表于 母嬰

“有什麼新房推薦我看?”

過去三年裡,每週末周太太都會給大表姐留言。

不辭辛苦去找房,周太太是大表姐見到最執著的人之一。林太太回國前,在美國已經置業,有自己的豪宅別墅。回北京後,似乎不願意遷就,就一直在找房的路上。

看了很多房後,周太太一直不太滿意,花園太小?露臺不夠大?大表姐不知道根本原因在哪裡,也不好意思去問。

前幾天,周太太發給大表姐一部電話,片名叫

《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

。據說,它是臺灣版《黑鏡》,把中國式家庭給赤裸裸扒開了,這也太尷尬了。

在這部劇裡,大表姐也最終明白周太太的置業標準,以及內心的糾結。

這是一個傷情的故事。

林茉莉跳樓了,她的生命定格在花季16歲,生無可戀地從陽臺上跳了下去。

這是普通人眼中的好家庭:爸爸和媽媽都是高知,有一個優秀的姐姐,茉莉品學兼優,在重點高中讀書。按照劇情發展,茉莉讀完高中,去到美國讀常春藤大學。

但是,意外還是發生了。這位全職媽媽,把全部都給到了女兒,卻收穫了涼涼。她發誓要查出事情真相,要給女兒在天之靈一個交待。

在茉莉房間的抽屜裡,媽媽發現了醫囑——女兒曾經偷偷去看過心理醫生。難道是女兒找了庸醫?

在這份醫囑單的旁邊,還有一本作家籤售的小說。媽媽又怒氣衝衝質問作家,書裡寫了什麼不健康內容,讓女生輕生?

但是,女兒在學校圖書館的借書清單名錄裡,卻是一長串的“不該看的書”:自殺,同性戀、自虐……

媽媽有點恍惚,她這時候還沒有發現:

自己從來沒有注意到女兒的心理健康,自己只是一個保姆的角色,不是一個合格的媽媽。

“心理醫生、作家和那些亂七八糟的書,殺死了我的女兒。”媽媽很偏執地認為。真相呢?

在這片電影裡,真實地還原了茉莉小時候的家庭生活,答案都是生活細節中。

有一次考試,茉莉得了第一名。本想得到表揚和誇獎,媽媽卻說:

要不是我這樣盯,你以為你可以考第一名?

媽媽剝奪了茉莉的努力,並且歸功在自己身上,而且還發出警告:你不要太得意,小心下次就掉下去了。

這種詛咒式家庭交流,讓茉莉心力交瘁。她下意識去討好媽媽,努力學習來證明自己。但是,成績真的掉下來的時候,迎來的是卻是媽媽的咆哮:

失誤和粗心都不是藉口!

“你爸媽的臉,早被你丟光了!”

“你對得起我們嗎?”

……

如果你仔細觀察會發現,茉莉家的客廳不大,飯桌很小。每次吃完飯,茉莉就匆匆趕到自己書房溫習功課。在這個家庭裡,幾乎沒有親子空間,沒有孩子和父母交流的空間。

茉莉躲在自己的房間裡,感覺到非常壓抑。媽媽的愛,象一把刀子,一次次紮在自己心裡。在這個家裡,她沒有喘息的地方,到處都是她害怕的地方,她無處躲藏。

考高分不僅是滿足媽媽的要求,還是她想透氣的視窗。

電影裡有一個細節:茉莉把偷來的髮卡故意送給媽媽,看著媽媽用她偷來的東西,充滿罪惡感同時,她卻很開心。

心理醫生告訴茉莉:

你是在報復你自己。

這也更讓茉莉迷惑了:

媽媽把一切都給了自己和姐姐,女兒怎麼會報復自己的親媽媽呢?

茉莉不明白自己情感滿足自洽背後的邏輯,真相卻按照慣性加速發展,她開始了自殘,在手腕上劃割自己一道又一道傷痕。

雖然很疼,但她心裡卻很舒服,隨著傷口流出的鮮血,正在撫慰她自卑的內心。

電影的最後,媽媽明白了:

自己才是女兒的殺手。

看似偉大的付出,背後都有索取、回報和不甘心,自己也變成了怨婦,

“我是為你好”

被媽媽經常掛在嘴邊。在親密關係中,媽媽在無止境地勒索茉莉的情感回報。

茉莉的小說得了獎,她沒有第一時間告訴媽媽,卻和她的心理醫生分享。醫生鼓勵茉莉,“跟媽媽一起分享你的快樂!”

自殺那天,茉莉怯生生跟媽媽分享了自己的獲獎訊息,媽媽卻冷冰冰地說:作文寫得再好有什麼用,還不如多做幾套數學題拿高分。

茉莉徹底崩潰了,

“反正也沒人愛我,可悲又沒人愛的林茉莉,再見。”

周太太看這部電影的時候,幾乎全程流淚,淚水中充滿懊悔。

這次換房,她想找一個大大的客廳,大大的餐廳。吃完飯後,全家人就在餐廳裡做功課、做手工、做遊戲,不會讓女兒一個人孤零零地獨處。

而且,家裡是一個釋放的空間,全家人在一起沒有壓力,聚在一起的空間,情感交流的空間,彼此相愛不相害的空間,培養孩子勇敢自信的空間。

父母的偉大,不是透過所謂的自我犧牲來完成,而是從經營家的空間開始。

在這些想法背後,周太太密密麻麻記下了兩大本子的想法,對客廳、廚房、餐廳、臥室,她都有詳細的新規劃。

她說,彼此相愛,不再變成傷害,真的很難,但是再難,也要去做。

臺灣作家龍應臺在《目送》中說:

“我慢慢地、慢慢地瞭解到,所謂父女母子一場,只不過意味著,你和他的緣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斷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漸行漸遠。

你站立在小路的這一端,看著他逐漸消失在小路轉彎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告訴你:不必追。”

周太太說,“不必追”是門功課,她在找房,也在修行的路上。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