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母嬰 > 正文

《親子關係的重建》:用沙盤遊戲療法讀懂孩子的心,化解親子衝突

2022-05-16由 楚汐思讀繪 發表于 母嬰

這是楚汐的第294篇原創

2020-12-28

我們都知道,親子關係是家庭教育的核心。而每一個為人父母者,也都在很努力地想要和孩子保持著良好的互動關係。只是在骨感的現實面前,常常是事與願違。

姑且不說有部分父母為了生計不得不奔波在外,對孩子的照顧有所忽略;單是那些時刻陪伴在孩子身邊噓寒問暖的父母們,和孩子之間的關係也常是雞飛狗跳,彼此不懂對方的心。

01

記得電視劇《小歡喜》裡,“國民媽媽”劉靜就父母和孩子之間的關係,曾說過這麼一段值得我們深思的話:

家長和孩子之間是存在著時差的,你想讓他保暖,他(心裡)想的是好看;你想給他補充營養,他想到的是好吃;你想給他講人生經驗,想讓他少走一點彎路,可是人家想的只是自由。

不難看出,父母和孩子之間的“時差”問題,多是因為彼此之間缺乏有效的溝通和理解。

請注意,這裡的關鍵詞是“有效”兩個字。這樣才不會“委屈”了部分父母的心聲:明明我已經很努力在和孩子溝通,對話,聊天…… 但是他們都不領情,甚至還越說越不聽話……

《親子關係的重建》:用沙盤遊戲療法讀懂孩子的心,化解親子衝突

出現這種情況,就要請父母先自我反省一下與孩子的溝通是否有效,是否只是父母在自說自話,並沒有注意孩子的情緒,是否習慣性地使用“你”開頭的貼標籤式語言,比如“你怎麼這麼不懂事,你怎麼這麼懶,你怎麼還不去做作業,你怎麼又考這麼差……”等等,甚至於對孩子的每一次回覆都給予否定與不贊同?

如果一直保持這種無效的單向溝通,長此以往,孩子就會封閉自己的心門,不肯再和父母交談。

那有什麼辦法可以幫助父母找到通往孩子內心的路,讓他們願意溝通呢?

電視劇《小歡喜》裡提供了一個思路,學校組織了一次暢談會,讓父母和子女單獨共處一室,背對背,各自暢所欲言內心的真實感受。

《親子關係的重建》:用沙盤遊戲療法讀懂孩子的心,化解親子衝突

△電視劇《小歡喜》劇照

無疑這是一次很特別的嘗試。在劇中,也有不少家長因此和孩子有了進一步的溝通,解開了一些彼此的不理解,親子關係也因此有所好轉。但也有一些家長,比如喬英子一家,顯然並未達到預期的溝通效果。

記得當時我還簡單分析了下原因,認為是父母的態度太過強勢。所謂的暢所欲言,話是都說出口了,但是因為彼此還都是站在各自的立場和角度出發,所以並沒能達到有效溝通的目的。

尤其是要“控制型”父母放下身段,去理解孩子想要獨立想要自由的內心需求,這難度,可比蜀道之難,難於上青天。

此刻再想來,其實當時還忽略了一個問題:這樣的暢談會,倘若碰到的是不善言辭的父母,又或是性格內向的孩子,又該如何進行呢?

02

好在不止是我一個人有這樣的疑惑。

當我看完趙玉萍老師的這本新書《親子關係的重建:用沙盤療法讀懂孩子的心》後,發現對於家庭成員之間的這種相互不理解、彼此關係生硬冰冷、溝通無門的問題,或許沙盤遊戲療法會是個值得嘗試的方法。

《親子關係的重建》:用沙盤遊戲療法讀懂孩子的心,化解親子衝突

沙盤遊戲療法,又稱為箱庭療法(sandplay therapy),誕生於歐洲,至今有 80 多年的歷史。

簡單來說,就是在治療師的陪伴下,來訪者從擺放各種微縮模具的架子上,自由挑選模具,擺放在盛有細沙的特製的容器(沙盤)裡,以此來創造出一些場景;然後透過治療師運用榮格的“心象”理論來分析來訪者的作品,讓來訪者看到自己在意識層面看不到的問題;來訪者可以透過沙盤的製作與調整找出問題的根源,並找到解決問題的方向和方法。

比如書裡的一個來訪案例:爸爸媽媽和青春期的女兒倩倩,他們的訴求正是溝通問題。

女兒倩倩表示自己不被父母理解,她有自己的想法和追求,不想按照父母的意願生活。此外,倩倩還表示自己感受不到父母的愛,覺得自己不被父母所需要。同樣地,爸爸媽媽也表示女兒不理解他們的苦心。

而在一旁的沙盤師也注意到,這一家人在說話的過程中,彼此根本都不看向對方,沒有任何的眼神交流,面部表情也很平淡。當被問及為什麼彼此都不看向對方時,爸爸很平靜地回答:“我們平時就是這樣,這是常態。”

無疑,這樣的常態並不正常,至少和睦的親子關係裡是不應該存在這般冰冷且生硬的關係的。但無可否認,對於很多不太注重溝通的家庭而言,這種情況真的是常態。

03

接下來,在沙盤師的引導下,他們開始了沙盤遊戲療法。

第一步是撫沙,這個過程可以清晰地呈現家庭成員之間的互動模式。果不其然,撫沙環節結束後,問及撫沙感受時,一家三口的答案出乎意料地一致,都覺得全家人沒在一起,感受到的只是沙子的冰涼。

這個結果顯然是在沙盤師的預料之中,因為我們所有的感受都源自內心的情緒。當我們被愛包圍著的時候,即便是數九寒天也會覺得心暖。正如其他案例中,有的父母和孩子透過撫沙,感受到了彼此之間能量流動的溫暖;而有的父母在撫沙過程裡體悟到沙子的特性——你捧得越緊,可能流得越快,進而察覺到對孩子的約束也不能過緊,要學著放手。

接下來,沙盤師讓這一家人帶著這種感受去取沙具模型。媽媽拿了艘船,在沙盤中間挖了個湖,把船放在湖的右邊;爸爸拿了套茶具,隨手放在沙盤的左下角;而女兒倩倩則是拿了只小狗,放在沙盤左上角,距離湖和茶具比較遠的位置,詳見下圖。

《親子關係的重建》:用沙盤遊戲療法讀懂孩子的心,化解親子衝突

△《親子關係的重建》內頁插圖

當沙盤師讓大家分享各自所拿沙具模型的含義時,爸爸說,茶具代表日常狀態,沒啥可說的;媽媽表示船代表一帆風順,希望女兒倩倩將來無論事業還是生活都能順利平穩;而女兒倩倩看著角落裡的小狗,眼裡滿是委屈的淚水,她說,雖然每天都和父母生活在一起,但是卻很孤獨,因為父母很少關心她,從來沒有考慮過她的感受,總是自以為是,要求她必須按照父母的想法和意願行事。只有小狗陪著她,給她溫暖,只有小狗是她唯一的依靠。

聽完倩倩的分享,爸媽都覺得很驚訝。顯然這是他們第一次察覺到女兒內心深處的真正想法。隨即,爸爸主動道歉,表示不知道女兒原來是這種感受,並且主動起身坐到女兒身邊。而媽媽也表示自己其實很愛女兒,只是不知道怎麼和女兒相處。

再接下來,沙盤師讓大家調整沙盤,從沙盤中找出自己認為最合適的互動模式。

於是,爸爸媽媽迫不及待地拿起沙具模型往沙盤裡擺放,從他們的表情和動作中不難發現他們迫切想要改變現狀的心情。這一次,媽媽拿了兩棵樹放到湖右側的岸邊;爸爸拿了房子、樹和一個美麗的小公主,放在茶具的旁邊;兩人還一起拿了三條魚放在湖裡。而倩倩也主動將小狗移近。

《親子關係的重建》:用沙盤遊戲療法讀懂孩子的心,化解親子衝突

△《親子關係的重建》內頁插圖

整個沙盤畫面變得很溫馨,爸爸媽媽對沙盤所做的改變顯而易見,倩倩掛著淚珠的臉上也開始露出笑容,她仔細欣賞著,抬起頭,這次和爸媽對視著說,“我感覺很舒服,彷彿我們在一起,彼此都在聆聽對方。”

爸媽也相視一笑,用慈愛的目光看著女兒。這一刻,可以很明顯感受到這一家人之間的能量流動。

藉助沙盤遊戲,他們察覺到了彼此之間的問題,而藉助沙盤遊戲的調整,他們也看到了彼此之間都願意為了對方而改變的心。

在這個案例的整個諮詢過程中,沙盤師並沒有對來訪者進行任何的指導或說教,只是用心陪伴著他們,讓他們透過沙盤遊戲,可以與自我的無意識相連線,啟用自我療愈力,來逾越內心的障礙。

因為他們相信:

一個家庭即便出現了症狀和問題,導致了家庭功能失調、互動模式失序等情況,但其本身的家庭資源中必定蘊藏了破解問題的能量,破解問題時,家庭中的人是不需要任何外人包括諮詢師給予所謂的指導的,每個家庭都是解決自己家庭問題的專家。

他們來諮詢的目的只是希望能找到開啟問題大門的那把鑰匙,諮詢師的作用也只是幫助來訪者啟動找到鑰匙的內在能量。

寫在最後

閱讀這本書的體驗很特別,不僅僅是因為書裡都是趙玉萍老師 20 多年來心理諮詢的實際案例精華,讓我們深刻感受到“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問題”,更是藉此看到了自己家庭的問題影子。

針對中國式親子衝突的特點,趙玉萍老師將親子問題分為五大類——認知偏差、情緒情感、意志行為、人格成長和人際關係,並藉助沙盤遊戲療法的方式,讓父母可以在別人的案例中,去反思自己親子互動中的衝突和難題。

其實,和沙盤遊戲療法有著異曲同工之妙的還有繪畫治療,只不過並不是每個人都習慣繪畫,這麼一對比,反而沙盤遊戲更易於實施,畢竟在過程中你只要選擇當下最能表達自己心境的模型就好了~

這也給我們一種啟發,親子關係中出現問題的時候,當面對面或背對背溝通都不起效果的時候,不妨換個思路,可以適當藉助一些外在的工具,比如說藉助寫信的方式來溝通,或者是嘗試向外求助一些專業人士。

所謂在養育中修行,就是不斷改善親子關係。只有用心體察,才能找到那把開啟孩子的心的鑰匙。

「部分圖源網路,侵刪」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