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母嬰 > 正文

孩子與同學、老師發生矛盾,成績下滑,家長應避免犯這些錯

2022-05-16由 晴日心理何日輝 發表于 母嬰

此前的學習障礙專欄文章分析了學習障礙背後的多方面因素。當具體到某個孩子出現學習障礙的原因時,往往需要家長仔細回顧其成長經歷,才有可能得出比較準確的答案。

而且,有的心理根源儲存於孩子的內隱記憶層面,家長和孩子都未必能意識到。

可是有一種情況中,孩子出現學習障礙的原因是非常清晰、明確的——孩子的成績本來不錯,但跟老師、同學發生了嚴重衝突,情緒受到影響,學習一落千丈。

如果父母懂得理性、科學、及時地處理,孩子可能很快就能走出來了。不但能迅速趕上學業進度,還能獲得處理人際關係方面能力的提升。

可如果父母處理不當,孩子長期承受巨大心理壓力,不但學習障礙越來越嚴重,還很有可能繼發精神心理障礙,導致休學,甚至發展為恐學。

所以這個話題表面上是談學習障礙,但實際上是當孩子遇到較大的人際衝突時,父母如何正確地及時處理,儘量減少事件對孩子學習和心身健康的影響。

不同孩子與老師、同學發生的具體衝突不同,在這裡難以一一展開。以下基於多年的青少年臨床心理干預經驗,直接談一下常見的4種錯誤處理方式,父母們要儘量避免踩雷。

孩子在學校與他人發生矛盾、衝突後,父母先利用良性溝通3步曲:共情、傾聽、積極引導,詳細聽孩子說出事情的來龍去脈。

可如果孩子不願意說,父母詢問時還厭煩、發脾氣,那說明孩子對父母的認可度、信任度較低,甚至親子關係可能比較惡劣。

父母要先改善親子關係,拉近孩子與自己的距離,使孩子願意向自己敞開心扉。這是解決問題的最大基礎。

孩子與同學、老師發生矛盾,成績下滑,家長應避免犯這些錯

圖片來源於網路

在傾聽孩子敘述的過程中,父母一定要避免以下4個最常見的錯誤:

第1個常見錯誤:大事化小,小事化了。又或者說父母其實沒有這個意思,但言語、態度讓孩子覺得父母非常不重視。

比如有些父母聽了事情經過之後,脫口而出:

“就為了這麼點事?”

“哎呀,這沒什麼好難過的”

“小孩子間打打鬧鬧,你們很快就和好了”

“老師其實是為了你好”

其實父母往往不是有意否定孩子的感受,也不一定是認為此事不用處理,可能只是初判事情不大,覺得不用太緊張、太擔心。

說得好聽,這些家長是淡定,也想安慰孩子淡定。但說得不好聽,這是典型的從大人角度出發,不懂孩子的心理和感受。此刻的孩子憤怒、委屈、難過、害怕,尤其如果以憤怒和委屈為主的話,他們非常需要父母的理解和支援。

所以父母傾聽和迴應時一定要注意共情,善用表情、動作和語言技巧,儘量站在孩子的角度去感受他們認為自己受到的傷害。

即使大人難以完全共情,也先不要輕易發表意見和判斷。這往往會讓孩子反感,不想繼續往下說,甚至拒絕父母干預此事,以後遇到難題也不想向父母求助,這是很大的隱患。

第2個常見錯誤:讓孩子自己去處理,又或者因為孩子沒處理好而批評孩子。

很多父母的迴應簡單粗暴,尤其是父親較為多見。比如孩子被同學欺負了,老爸說:“你打回去啊,還有臉跟我抱怨!沒打贏別回來見我!”

這實在不可取。如果孩子不敢打,家長的迴應會讓孩子壓力山大。如果打不過,硬碰硬只會讓孩子遭受更大的心理創傷。

就算打贏了,以暴制暴也不是上策,有可能令孩子學會用暴力解決問題,遇事外歸因,埋下人格障礙的隱患。而且萬一下手重了,也可能釀成悲劇。

有的家長也不認可暴力,但他們覺得要培養孩子的獨立能力,讓孩子自己去解決。“你要學會自己處理,好好反省問題出在哪,不能什麼都依賴爸媽”。

這類父母的要求往往太高、太急了。在孩子還不懂得處理人際矛盾的正確方式時,父母應該先給予示範、幫助,讓孩子在耳濡目染和父母的引導中逐漸掌握方法,父母再逐步放手。

孩子與同學、老師發生矛盾,成績下滑,家長應避免犯這些錯

圖片來源於網路

第3個常見錯誤:不分青紅皂白把孩子罵一頓、甚至打一頓。

很多父母聽了事情經過後覺得孩子有錯,給自己惹了麻煩,於是一上來就先把孩子教訓一頓。這種情況在家長被老師叫到學校處理矛盾時,更加常見。

這種教育方式的效果往往適得其反。孩子可能迫於父母的壓力認錯了,但未必是真心的。相反,他們對沖突另一方的怨恨更加強烈,認為都是對方害自己被父母教訓的,對父母也非常憤怒。他們更加沒有意識去反省自身的不足。

如果反覆多次這樣,孩子很有可能形成人格障礙,遇到矛盾時反應非常劇烈,總把責任歸咎於別人。

第4個常見錯誤:家長急於維護孩子,失去理性,衝到學校討說法,大吵大鬧,甚至作出極端行為。

我們接診過一個青少年患者,她從小學起遇到人際矛盾就不願告訴媽媽。透過深度催眠下病理性記憶修復技術(TPMIH),我們找到了背後的心理根源。

在她幼兒園時,她媽媽只要聽說女兒在學校受委屈了,第二天就去幼兒園找老師討說法,有時是指責老師教育不當,有時是把別的孩子罵哭,甚至把孩子的家長也罵了。

很快,她的媽媽在幼兒園出了名了,老師和小朋友都怕,自然就不願意跟她玩了,排擠她。

我們跟她媽媽交流時,她媽媽承認確實是這樣。再深究,原來這跟她媽媽的成長經歷有關。她媽媽小時候在學校受委屈了,回家跟父親說,結果父親不由分說就把她打一頓,批評她惹麻煩。這位父親就是犯了上面第3個錯誤。

她媽媽更加憋屈了,憤怒更加強烈,心想無論如何都要報復對方。慢慢地,她在人際關係中特別強勢,絲毫不能吃虧,否則大吵大鬧、不依不饒,別人都忌憚她。

有了孩子後,她下定決心不能讓孩子像當年的自己那樣備受委屈,有什麼事一定要站出來維護孩子。可是她走極端了,沒意識到過度的反應反而讓孩子很尷尬,被同學孤立;也沒意識到也要引導孩子發現自己的不足,學會自我反省。

有個別家長更加極端,2018年溫州瑞安發生一起校園慘案,一名家長持刀將一名10歲男孩刺死,原因竟是他認為男孩欺負了自己的女兒,心生怨氣。這樣的衝動行為釀成了兩個家庭的悲劇,我們一定要引以為戒!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