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母嬰 > 正文

陪伴式成長——教你如何和孩子相處,贏得孩子的心

2022-05-15由 summer林溪 發表于 母嬰

養育孩子未必是漸行漸遠的過程,也許能夠凝聚一生相守的情意。

我放棄你了,你想幹嘛就幹嘛,我不干涉,我重新生個孩子,只當我沒生過你。

陪伴式成長——教你如何和孩子相處,贏得孩子的心

這是父母對一個12歲男孩說的話。

這對父母住在我父母家隔壁,他們每天早出晚地忙於生意,基本上很少看到家裡開火。12歲的孩子則一天到晚在家打遊戲不上學,經常晚上聽到父母的謾罵聲。

有一次男孩跑到我家問:你家有老乾媽嗎?

我媽說:怎麼了,沒吃飯嗎?

男孩有點不好意思,說只要老乾媽,舀了幾勺子說句謝謝就走了。

我說他家不給孩子錢嗎?

我媽說怎麼不給,他家又不差錢,他媽媽說他把錢都用來買遊戲裝備了,所以現在每次只給當天的飯錢。整天沒日沒夜地打遊戲,有時大晚上還在那裡喊叫。

沒過幾天,他家就大吵大鬧,把孩子拽到門外,對著孩子說到:天天玩遊戲,啥也不幹,你行,我現在放棄你了,你想幹嘛就幹嘛,我不干涉,我重新生個孩子,只當我沒生過你。

父母把門猛地一關,只留下那個孩子在門外。

後來我沒見過那個孩子,媽媽說他家找了個類似軍事管理的封閉式學校,按著孩子送去了。

當時我在想為什麼孩子和父母的關係淪為這種地步了,我要是有孩子一定不會這樣。

結果打臉雖遲但到,等我有孩子後我也覺得孩子太叛逆了想要將其送走,覺得他就是今生來向我討債的,而且這個債還綿綿無絕期。

每次刷牙都要你催好多遍才肯過來,你和其溝通,他也始終不發一言,行為粗魯,出言頂撞,完全不服管教。

有時候我在想這還是當初那個只會對著我笑,喜歡粘著我的孩子嗎,怎麼現在我都看不穿他呢?

還好我找到了同病相憐的人,《陪伴式成長:如何贏得孩子的心》的作者麥克·貝里也遇到過這樣的困難,他目前已經領養了二十三個孩子,其中有個女孩因為受不了反覆不常的家庭環境而想要自殺,還有個女孩未婚先孕被拋棄,甚至有個男孩因偷盜被抓。

他也不懂為什麼身為專家的自己解決不了自己家庭的問題。後來他透過親自實踐、嘗試及不斷試錯糾錯,重新建立了自己與孩子之間心與心的溝通,與孩子建立了親密的關係。

陪伴式成長——教你如何和孩子相處,贏得孩子的心

麥克·貝里將自己的育兒經驗都書寫在《陪伴式成長:如何贏得孩子的心》一書中,他認為

只有當你和孩子建立信任溝通,方能對他們產生影響

,他總結了三大核心教育原則和九大育兒技巧,能最大限度的加強父母和孩子之間的聯絡,並透過大量切實可行的建議和現實生活中常見的問題與有趣故事,幫助父母建立正確的觀念,擺脫曾經的錯誤的育兒模式,更輕鬆更快樂地陪伴孩子,與孩子溝通。

很多育兒書籍都讓父母和孩子做朋友,結果孩子越來越叛逆,究其原因是因為父母在孩子心中缺乏影響力,缺乏邊界感。我們來看看到底我們有哪些育兒錯誤,以及我們該如何補救。

一、愛需要呵護,也需要邊界

陪伴式成長——教你如何和孩子相處,贏得孩子的心

之前看過知乎上的一個熱搜,因為房間分配問題,小女兒把姐姐的房間裡的衣服、玩具、被子等全部毀掉,父母還沒說什麼,竟然離家出走。

陪伴式成長——教你如何和孩子相處,贏得孩子的心

很多人都說小女兒是不是心理有問題,我卻認為是父母對其的愛沒有邊界。所謂“得不到的永遠在騷動,被偏愛的都有恃無恐”,只有被偏愛的孩子才無知無畏,因為她知道父母對自己的愛是沒有邊界的,它們並不會懲罰她。

很多時候父母因為自己的成長受到嚴苛規則的束縛,所以從小不願意對孩子說“不”,也不願意懲罰孩子,生怕孩子對自己產生怨懟,等孩子進入青少年時期,又立馬要求其懂事,如果背離正軌,又立馬強制鎮壓,粗暴地執行自己設定的邊界。

你說孩子能不叛逆嗎,用一句歌詞就是“是我給你自由過了火”,你以為孩子有天會因感動而懂事,結果孩子越來越叛逆。

在這個社會上,處處都是邊界,開車你要遵守紅綠燈,走路你要走人行道,如果沒有邊界整個社會就亂套了,所以

邊界並不意味是束縛,它也是一種保護機制。

包括孩子在內,我們每個人都需要邊界意識,那是不是隻能嚴厲地踐行邊界意識,實行責罰呢?當然不是,作者認為用愛來設定邊界最有效。

首先,付諸於行動,就在當下。

很多父母覺得在孩子小時候沒有定下邊界,現在定是不是太晚。其實不晚,無非是遇到的挑戰多一點、需要的耐心多一點,要知道如果不及時立下邊界,隨著年齡的增長,孩子背離正軌的機率只會越來越大。

第二,說明原因。

很多父母喜歡做獨裁者,就像下聖旨一樣制定一條邊界,當孩子問起原因,只會用“說了你也不懂,反正是為你好”敷衍過去。孩子沒有參與也不明緣由,自然執行起來拖拖拉拉,一旦受到懲罰肯定會諸多抱怨。

我們不妨和孩子坐下來溝通下邊界的內容、其制定的原因以及違反的後果,透過言語和行動讓孩子從內心認可父母制定這邊界是為了他好,這樣在執行過程中自然不會出現反叛情緒。

第三,付諸實施,堅持不懈。

邊界制定好了,就該堅持不懈地執行起來,否則就是變相的告訴孩子,這個邊界無關緊要。另外,在孩子執行過程中,不可能每次都能遵守到位,這個時候要和孩子溝通下你對他的期望,然後透過對正確行為的不斷正面反饋來激發孩子遵守邊界。

當然,當孩子違反邊界後,一定要遵守之前的約定進行懲罰,

有時候嚴厲的愛也是一種愛,而且健康的教育方式也需要這種愛。

孩子需要愛心的呵護,也需要健康有益的邊界保護,健康的有益的邊界可以讓孩子成為一個自由的個體,也能讓他們遠離危險,保證他們的安全。

二、恩施並重,拒絕做朋友關係

陪伴式成長——教你如何和孩子相處,贏得孩子的心

如果說我們上一輩父母是獨裁者,喜歡做指揮官,那麼我們這一代父母更喜歡和孩子做朋友,甚至很多育兒書籍也鼓勵家長和孩子做朋友,不要計較孩子的態度、言辭、行為等,始終保持好的情緒和孩子友好相待 ,孩子開心才是最重要的。

但這種想法卻忽視了我們作為父母的首要原則是為人父母,是需要給孩子樹立好的生活榜樣,保證他們安全,向他們灌輸好的品行,引導他們走向正途。而不能打著朋友的關係,去犧牲一切邊界意識和引領指導,只為孩子開心。

當我們和孩子做朋友,意味著放棄自己的權威身份,本來可以在家庭中塑造一個存在於現實生活中的權威人物,提前讓孩子適應社會上的挫折,現在沒有了,這會讓孩子形成一種不切實際的期望,認為人人都可以成為朋友。而現實世界中,不管在哪,身邊都有一個權威人物,或是是老闆,或是老師,他們都不可能和孩子做朋友,一旦孩子在外界遇到挫折,就會玻璃心碎,頹廢不安。

魯迅有一段非常經典的話,父母存在的意義,不是給予孩子舒適和富裕的生活,而是當你嫌棄父母時,你的內心充滿力量,會感受到溫暖,從而擁有克服困難的勇氣和能力!因此獲得人生真正的樂趣和自由。

愛的最高境界是允許我們成為孩子的朋友,但一定不要忘了自己為人父母的首要職責。

三、把握微末時光,給孩子無條件的愛

陪伴式成長——教你如何和孩子相處,贏得孩子的心

你洗個碗,丈夫說我好愛你啊,你洗個衣服,丈夫也說我好愛你啊,一旦你不做家務,丈夫不說愛你了,這個時候你是不是會懷疑丈夫是因為你做家務才說我愛你,說白了他的愛不單純,帶有條件的。

同樣,孩子考高分了,父母會說“你真棒,媽媽太愛你了”,一旦分數低了或者犯錯了,就各種貶低。這種情況下孩子也會覺得,你對它的愛是有附加條件的,只有當它表現優秀,你才會愛它,一旦表現不好愛也就消失了。

有人說當孩子犯錯了,我還表達自己愛它,只會讓其變本加厲,甚至把這種無條件的愛當做免罪金牌。

事實真是如此嗎?

麥克·貝里收養的其中一個孩子患有胎兒酒精譜系障礙,有一天其他孩子都睡覺了,他依舊不睡覺,而且要吃要喝,到十點了,父母不再提供食物了。孩子就發火了,直接把聖誕樹上的紀念飾品扯下來,而且還準備去拿父母五代相傳的傳家寶飾品。

麥克·貝里快要坐不住了,他感覺到像火山一樣的憤怒,正準備起身去訓斥孩子,他妻子給他發了個郵件溝通:

不要回應這種行為。他打破所有的東西,我們都能替換,一切都不重要。

說得真好,我也這麼想,那些奶奶的傳家寶飾品怎麼辦

對他的行為我們要毫無在意,他想要我們有所反應,可是我們偏不。

當他們不做任何反應時,孩子停下來了,麥克·貝里告訴孩子,他能選擇停下來發作,我們很高興,隨後兌現後果,讓孩子把一切清理乾淨。

事後他們反思這件事,發現

父母的語氣、反應、言辭都會決定孩子的行為是惡化還是歸於平靜,也會影響孩子對待自己的方式,他們認為“保持鎮定、態度堅定”這一招適合所有的父母。

我們應對孩子錯誤的方式,其實是向他們傳遞一個資訊,那就是我們是如何看待他們的,

孩子人性掙扎時我們的反應,也會在孩子身上留下烙印,一直伴隨他們到成年。

當父母在修正孩子錯誤時,對其進行引導訓誡時,言語行動和風細雨,充滿愛意的肯定,孩子感受你對其的肯定及關愛,自然也會做出相應的反應。

所以當孩子表現不佳時,你試著問問自己是不是無論發生什麼你都關愛它,都願意接納它。

當然想讓孩子明白你一直愛他,也不是件容易的事情,我們很多時候都想快點完成工作集中一段時間來陪孩子,結果發現工作依舊佔據我們的休閒時間,特別是現在資訊發達,很多人基本上是24小時不下線。

喬納和紐沃夫在《教養兒女,力所不及》一書中說到:

作為家人,長時共處,或者良辰美景非你所求,積聚美好時光才是正道。

放個長假陪伴孩子固然不錯,但日常生活中的微末時光也不可或缺,當我們匯聚無數微末時光,陪伴孩子,傾聽他們的心聲,孩子自然能在這種細水長流的生活中感受到父母的愛意。

比如早上送孩子去學校,或者和孩子一起去取個快遞。這些微小的事情或許等孩子長大後,會頻頻談起,與那些人生大事不相上下。

阿德勒說,幸福的人用童年治癒一生,不幸的人用一生治癒童年。把握日常的微末時光陪伴孩子,與孩子進行互動,給予他們無條件的愛,

成長於這種不缺愛的環境下,是孩子一輩子的幸運。

如果你過去失敗過,請不要自責,因為教育子女本來就是不斷汲取教訓的,而且是無休無止的,你要做的是專注於當下,讚美孩子取得的成果,讚美孩子走出失敗,尋求孩子的諒解,為它們示範如何諒解他人,告訴他們這樣做的意義,這才是父母影響力轉變孩子的有力措施。

有人說養育孩子是漸行漸遠的過程,但在《陪伴式成長:如何贏得孩子的心》一書中透過作者的親身實踐告訴父母,透過陪伴贏得孩子的心,養育孩子未必是漸行漸遠的過程,也許和孩子建立相伴一生的積極關係,而這種關係則是你留給孩子最好的遺產。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