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母嬰 > 正文

陪伴越多越好?這個問題不能一概而論,而是要“分階段”分析

2022-05-15由 尼莫媽媽育兒師 發表于 母嬰

文章純屬原創,版權歸本作者所有,歡迎個人轉發分享。

目前很多父母都非常重視孩子的健康發展,他們不僅僅重視孩子的生活上的滿足,也更加註重孩子心靈健康的滿足。因此很多父母會選擇其中一方留下來照顧孩子,當全職的寶媽或者寶爸。

當然,經過科學的研究證明,孩子在0~3歲時父母或其他成年照料者提供穩定親密的陪伴以及積極的迴應和敏銳的觀察,可以直接促進孩子大腦的發育,並且對孩子的童年期,青年期以及成年期發展都有一定的促進作用。

做了寶媽、寶爸的人都知道,能長時間提供這種連續陪伴服務的監護人大多數都是母親的角色,因此很多媽媽們都成為了全職太太。但其實這是一種對社會人力資本的嚴重浪費,因為孩子的陪伴並不是越多越好。

換句話來說,孩子隨著年齡的增長及陪伴的次數應該逐漸減少或趨向穩定,而寶媽們也可以抽出越來越多的時間將精力放回到自己的事情上,因此很多全職媽媽們根本不需要為了陪伴孩子而捨棄自己的事業和工作。

陪伴越多越好?這個問題不能一概而論,而是要“分階段”分析

陪伴不是越多越好,而是需要根據兩個階段來分析

(一)孩子3歲之前,貼身陪伴很重要

為什麼說孩子在三歲之前父母的貼身陪伴是很重要的,良好的貼身陪伴不僅可以促進孩子的大腦發育,還能增強親子之間的親密關係。這需要從孩子的三個敏感期來分析。

0~1 歲,口欲期:

在這個時期的孩子,顧名思義,就是逮到啥吃啥。那麼在孩子的這個口欲期,我們要儘量滿足孩子口腔探索的慾望,而入嘴的東西通常都是需要比較衛生和乾淨的,那麼就避免不了家長的細心陪伴和照顧。

通常這一時期的家長都會不放心交給其他人來做一些清潔工作,所以都是親力親為。並且孩子在口腔探索時期是需要一個舒適和安全的環境氛圍,那麼家長與孩子的身體接觸就是一個必不可少的條件。

1~2 歲,細節敏感期、語言爆發期:

1~2歲是孩子的語言萌芽的時期,在這一時期,父母與孩子之間的親子全程的語言交流,是給孩子提供必要的語言養料。

如果在這個時期,父母長時間不在孩子身邊,不能給予孩子正確的語言交流,很容易會導致孩子口吃,甚至口語表達能力,發展遲緩。有些爺爺奶奶,外公外婆帶的孩子很容易有方言的口音,這也是一個重要的原因之一。

陪伴越多越好?這個問題不能一概而論,而是要“分階段”分析

2~3 歲,執拗期:

在這一時期的孩子很容易會因為環境的害怕而哭泣打鬧,發脾氣,同時還會有秩序感,也就是不允許家長亂擺亂放東西,我想孩子心中是有一個自己的規則。那麼家長就需要細心的陪伴來引導孩子建立合理的有秩序的環境規則,並且不能違拗孩子的意思。

因此根據孩子1~3歲的三個敏感期發生階段來看,都是需要家長對孩子天生的陪伴,並且給予孩子一些不良習慣上的引導,這個時期是孩子需要陪伴的重要時期,因此家長的陪伴是不可缺少的。

陪伴越多越好?這個問題不能一概而論,而是要“分階段”分析

(二)孩子3歲之後,陪伴不是越多越好。

但是家長們要知道,孩子的成長是逐漸趨向獨立的過程,過分的陪伴和過多的陪伴是不利於孩子獨立性的發展。孩子在三歲之前是由於身體和心理的需要離不開父母的貼身陪伴。但是在孩子三歲之後就不需要家長寸步不離。

孩子從上幼兒園的第一天起,就已經正式的踏入這個社會,儘管幼兒園還是會一個提供孩子舒適和滿足孩子身心需要的環境,但畢竟孩子接觸的人流量多了,教師也不會再像父母一樣孩子的任何要求都滿足,因此家長就需要放手讓孩子接觸這些父母以外的其他夥伴。

同時三歲以後也意味著孩子有了自己的獨立空間和獨立思考,但同時陪伴還是需要的,只是不希望父母再像幼兒三歲之前那樣寸步不離的陪伴在孩子身邊。家長與其增加陪伴孩子的次數,讓自己的壓力越來越大,自己的時間越來越少,負面情緒也逐漸增強,還不如提高孩子陪伴的質量。

陪伴越多越好?這個問題不能一概而論,而是要“分階段”分析

家長應該如何“高效”的陪伴孩子

注重和孩子的互動

所謂的陪伴不是人到了就可以,更多的是需要用心的去陪伴孩子。比如很多家長儘管當了全職太太或者全職爸爸,還是會在孩子需要他們的時候他們只會坐在旁邊玩手機。那麼這跟沒有陪伴孩子是沒有區別。

因此必要的和孩子互動是非常關鍵的。比如,家長可以及時的給孩子一個眼神的交流,言語的交談,不用擔心孩子聽不懂,家長只用將自己內心的想法表達給孩子聽就可以了。

很多時候家長會覺得下班回來很勞累,將與孩子互動成為增加自己負擔的一個事情。但其實陪伴孩子不需要佔用太多的時間,在玩耍的時候,家長可以坐在一旁靜靜的觀察孩子,你也可以加入孩子的遊戲,和孩子一起玩耍,放開自我也是一個放鬆自己的機會。

陪伴越多越好?這個問題不能一概而論,而是要“分階段”分析

合理安排陪伴時間

陪伴孩子不是越多越好,但是合理的安排陪伴的時長很重要。比如家長可以適當的拍一些家庭的遊戲,或者制定一個旅遊計劃,可以是一次去公園的野餐、散步。

當然也可以是在逢年過節家人圍坐在一起用餐,在用餐的時刻是對孩子高效的陪伴。同時家長還要有一個家人的生活理念,比如父母之間對孩子的細心叮嚀,孩子進步的肯定和表揚,小小的事蹟都會留在孩子心中,成為美好的回憶。

和孩子一起共事

所謂的和孩子一起共事,是指和孩子一起做家務,或者做一些房間佈置的手工藝等等。家長千萬不要覺得孩子太小,什麼都不會做,並且家長會將家務和孩子陪伴分開,所以很多家長會感到很大的壓力,當感覺沒有時間來陪伴孩子。、

但其實這都是家長對時間的一種浪費,做家務和陪伴孩子完全是不衝突的事。家長可以將一些細小簡單的家務分發給孩子,還可以和孩子一起共事,增加和孩子親密關係,同時也可以培養孩子的獨立性和動手操作的能力,以及愛乾淨和愛勞動的好習慣。

其實生活就是對孩子最好的教育,家長對孩子的陪伴可以無形的滲透一些教育性的內容。

給予孩子偶爾的驚喜

家長要偶爾給孩子製造一點小驚喜。這個驚喜可以是根據孩子日常的生活需要來制定的,也可以是對孩子的一次鼓勵和表揚。

比如孩子在第一次考試得了100分,那麼家長可以不用著急的給孩子鼓勵和表揚。隔幾天之後再給孩子製造一個小驚喜,可以是給孩子買他最喜歡的禮物,並且偷偷的擺放在他的書桌上。這樣的一個舉動可以讓孩子印象深刻,同時孩子也會感激父母對他的表揚,從而增強自己的自信心。

陪伴越多越好?這個問題不能一概而論,而是要“分階段”分析

我是尼莫媽媽育兒師,也是4歲寶寶的媽媽,在養育和教育孩子過程中,遇到任何問題可以來問我,希望我的一點建議能有助你解決帶娃過程中的困惑與煩惱,讓我們的孩子能更好的成長!

更多育兒母嬰知識請關注我們,如果您喜歡這篇文章,請點贊或分享給更多的人!

(圖片源自網路,若有侵權,請聯絡刪除!)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