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母嬰 > 正文

和孩子如何有效溝通?這12個親子溝通的絆腳石,父母應該知道

2022-05-15由 教育思享 發表于 母嬰

常聽不少父母抱怨:現在的孩子真是很不像話,跟他講道理根本講不通,“歪理邪說”一大堆,有時還把我們父母的話看成是沒有意義的嘮叨,總之一個字——煩!孩子嫌父母煩,父母為孩子煩。久而久之,父母和孩子,溝通上的問題越來越嚴重了。

親子溝通,說來輕鬆,其實一點也不簡單,它是一門學問,也是一門藝術,它能成就一個孩子和家庭,也能毀掉一個孩子和家庭。在孩子小的時候,許多父母會透過講故事、唱搖籃曲來哄孩子入睡,可等孩子長大了,父母與孩子的溝通卻變得越來越少了。

但問題出在哪裡?這是孩子的問題,還是父母的問題,抑或是溝通方法的問題?其實這是因為父母和孩子缺少有效溝通,也許孩子不是一點問題沒有,但更多的問題可能出在父母身上。父母內心的擔憂、語氣的急促,使談話變得不講究方法和效果,而只有情緒的宣洩。如此,便容易使聽者產生排斥、逆反心理,溝通被迫受阻。

和孩子如何有效溝通?這12個親子溝通的絆腳石,父母應該知道

你怎樣對待孩子,孩子就會成為怎樣的人

有人說世界上只有父母對孩子的愛是最偉大的,不求一絲回報的,這點完全沒說錯,但也有句話叫“愛之深,責之切”!父母對孩子都是充滿著期望的,但有時候卻忽視了正確的方法,顯得有些操之過急,在與孩子的溝通中體現的更為明顯。

美國著名心理學專家、超常人才專家羅森塔爾曾在研究天才青少年成因時說過:“一個人經常被看成什麼樣,經常被說成什麼樣,經常被這樣的對待,在不久的將來就會變為現實。”

在現實中,父母對待孩子的方式決定了孩子最終成長成什麼樣的性格。

1、指責式:顧名思義,這類家長習慣對孩子進行指責,而這恰恰是最不可取的一種方式。過度的指責不但不能起到鞭策和教育的作用,反而容易讓孩子產生“破罐子破摔”的心理,久而久之,對父母的話就更加聽不進去,甚至逃避,最後難以溝通。

2、討好式:和指責式相反,這樣的父母會一味地迎合孩子的喜好,不管孩子的任何要求都要達到,說白了就是對孩子過分溺愛。這容易造成孩子以自我為中心,自私自利,根本不為他人著想,或者是造成孩子心理比較脆弱,承受不得一點打擊,一旦遇到挫折,甚至會產生過激的行為,這樣就更別談有效的溝通了。

3、繁忙不顧式:在生活快節奏的今天,這樣的父母也不罕見,總是以忙為藉口,對孩子不管不顧,將孩子交給老人或保姆去照顧,這樣別提和孩子溝通了,孩子連見父母的面都很少。這樣將來別說孩子能和父母坐在一起溝通,恐怕孩子心中還會藏著對父母的怨氣,在青春期時逆反心理格外強烈。

4、愛咋咋地式:這種父母是最為不負責任的父母,完全由著孩子自由地發展,孩子在家庭中完全得不到應有的教育,甚至有時不懂道理,不分善惡。這樣的孩子一個不好,最容易誤入歧途。

5、真誠接納式:和以上幾種做法完全不同,這類父母善於觀察孩子的優點,真正揣摩到了孩子的所思所想,能夠積極傾聽孩子的傾訴,並有針對性的進行問題的解決,達到和孩子平等溝通的目的,讓孩子能在一個健康、民主的環境下成長。

和孩子如何有效溝通?這12個親子溝通的絆腳石,父母應該知道

什麼是和孩子的有效溝通?

有效的溝通是雙方的想法能完全傳遞給對方,不存在隱瞞、敷衍等情況。同時,雙方能夠透過對方的敘述做出充分反饋,針對已經得到的資訊發表自己的看法。溝通本身是雙方進行訊號表達與傳遞的過程,因此溝通的有效性必須對雙方進行規範。

這就要求溝通的雙方是要在一個平等的前提下,特別是作為父母,要用一種專注真誠的態度,和孩子進行溝通。在整個溝透過程中要全神貫注,不要嘲笑譏諷。我們和孩子溝通的目的不是指責,是幫助孩子成長,樹立良好的價值觀,這會成為孩子一生的支柱。

和孩子如何有效溝通?這12個親子溝通的絆腳石,父母應該知道

親子溝通中的12個“絆腳石”

父母在和孩子的溝通之中,父母最常見的問題就是沒有和孩子在一個完全對等的形勢下進行溝通,而下面這12種方式,將成為你和孩子溝通的絆腳石。

我們拿一件事情舉例:孩子放學回到家:“媽媽,我們的數學老師就是不公平,我和小明的數學作業都沒做完,為什麼老師只批評我而不批評他!”

這個時候,作為孩子的家長,你會怎麼回答孩子?

1、命令:不要怨老師,好好反省你自己,下次好好把作業做完!

2、威脅:下次再完不成作業,就不光是老師批評你了,我也得懲罰你!

3、教訓:你沒有完成作業,老師批評你就是應該的。你作為學生就要為自己的行為負責!

4、建議:你記住這次教訓,今後每天都要完成老師佈置的作業,老師一定會表揚你的。

5、說服:我看老師是非常公平的,老師也不可能吧所有沒完成作業的學生都進行批評,批評你也是批評他。

6、貼標籤:你不做作業還有理了?總是埋怨別人,怎麼不好好反省反省自己?

7、表揚:你是最棒的,下次一定會完成作業的,老師也會為你自豪的。

8、辱罵:你沒完成作業還好意思說老師不公平?像你這樣,一輩子都沒出息。

9、分析:老師批評你,說明老師很在乎你,你在老師心中很重要的,如果你沒完成作業老師都不說你,證明老師對你已經放棄了。

10、安慰:老師批評你也是為你好,再說老師也是普通人,不可能十全十美,你也要理解老師。

11、詢問:老師是不是和他有親戚關係?老師平時也護著他?你說說老師是怎麼批評你的?他有沒有罵你?有沒有打你?你有沒有頂嘴?

12、轉移:別生氣了,趕快去做作業吧,想想怎麼吧今天的作業完成。

可見,這些方式都不是最好的溝通方式,命令、威脅、教訓、貼標籤、辱罵都將父母首先放在了孩子的對立面,這讓孩子很難以接受;而建議、說服完全沒有考慮到孩子的感受;表揚、分析、安慰,會淡化孩子的錯誤,混淆他們的認知;詢問會讓孩子感覺喋喋不休,抓不住重點;轉移會讓孩子徹底認為這件事和你溝通完全沒有任何用處,以後很難主動再跟父母進行溝通。

和孩子如何有效溝通?這12個親子溝通的絆腳石,父母應該知道

最好的溝通首先來源於傾聽

還是上面那個問題,有效的溝通是一個什麼樣子的呢?

“你和小明都沒有完成作業,可是老師只批評了你而沒有批評他,你心裡感覺不平衡是嗎?”

有人會問,這不就是將孩子說的話重複了一遍嗎,這太簡單了吧?其實溝通就是這麼簡單,他首先來源於認真的傾聽。我們發覺到,孩子想要說的重點其實並不是在於完沒完成作業,而是透過這件事來說明老師的偏心。這個時候,你將孩子所說的複述了一遍,這是對孩子語言的反饋,讓孩子知道你聽到了他的話,有被尊重的感覺。同時,當你把孩子說話時的心理狀態講出來,讓孩子有被理解的感覺,覺得你是懂他的,在這樣的開場白之下,孩子也更能聽進父母接下來要講的話。

總的來說,和孩子溝通最好的開場白就是反饋資訊+標明感受。這都來自於你最初的認真傾聽,領會孩子潛在的意思和情緒。

積極傾聽是在理解、接納、同情孩子的情緒;而情緒是一種能量,當孩子的這種能量被理解和接納的時候,他就會產生一種安全感。而一般遇到這種問題,最好的幫助方式就是不幫助!把解決問題的責任留給孩子,讓他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發展自己的能力,要相信孩子能解決好自己遇到的問題。

和孩子如何有效溝通?這12個親子溝通的絆腳石,父母應該知道

轉變孩子的行為,從強調“我”開始

可能作為家長,和孩子在一起的時候經常遇到孩子的某些行為干擾到了自己,讓自己的需求無法滿足,而當父母想要改變孩子這種行為的時候,卻發現孩子根本不聽話。

比如有一天你的朋友到你家,你和朋友聊天的時候,孩子將電視音量開得很大,你和朋友根本沒法正常聊天,這時候你會如何對孩子說?

“你趕緊把電視關了!”“你這孩子這麼不懂事?沒看到大人說話呢麼?”

這個時候孩子會怎麼做呢?或許他根本不理不睬,或者是將電視的音量調得更大,故意和你作對?

這其實是在溝通上,故意強調孩子的過錯,往往起不到什麼好效果。正確的做法應該是指出問題所在,說出你自己的感受,告訴孩子這個行為給你帶來的影響和困擾,一般情況下會達到更好的效果:“電視的音量太大了,讓我有點心煩,我和你叔叔的談話都聽不清楚了。”

當父母強調這件事對“我”的影響時,你會發現,切實具體的影響似乎根本就不存在,你的情緒、感受並不會受孩子行為的影響,孩子以前看似不可以接受的行為慢慢變得你可以接受了,也就是說,當你改變的時候,你的孩子也就改變了,親子關係也開始變得和諧。

和孩子如何有效溝通?這12個親子溝通的絆腳石,父母應該知道

和孩子的需求不一致時,不要論誰贏誰輸

家長和孩子的需求經常會發生不一致的情況,比如說週末你想讓孩子上補習班,而孩子想去公園,這時候你怎麼辦?強迫孩子聽從你的命令,或是最終聽從孩子的要求,抑或是在權威和縱容之間搖擺不定?

無論哪種選擇,都陷入了一個困境——贏與輸!

可無論誰贏誰輸,最後都會導致家長失去權威,而輸的一方,心裡也難免怨懟,導致親子之間的衝突加深。

當需求衝突產生時,父母和孩子應該共同尋求雙方都能接受的解決方法,不需要強迫對方,而讓雙方的需求都能得到滿足,這樣的溝通方式不僅能夠解決問題,還加深了親子之間的關係。

父母可以嘗試提出邀請,讓孩子提出一個可行的方案。比如說:“媽媽想讓你上補習班,而你想去公園玩,這個問題需要解決,而媽媽不希望強迫你放棄去公園。也就是說,媽媽希望你又能去補習班,又能去公園玩,你看能不能找到一個方法既能滿足你的願望,又能滿足媽媽的願望呢?”

當孩子提出方法後,父母可以進一步和孩子探討,找出最優的雙贏解決方案。

總而言之,和孩子進行有效溝通,父母需要調整好自己的心態,瞭解孩子的心理,掌握溝通的技巧,這看起來很難,但為了孩子的健康成長,為了和孩子有更加融洽的親子關係,再難也都值得,不是嗎!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