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母嬰 > 正文

孩子為什麼愛玩?怎麼和孩子一起玩?

2022-05-15由 科學松鼠會 發表于 母嬰

孩子為什麼愛玩?怎麼和孩子一起玩?

孩子為什麼愛玩?怎麼和孩子一起玩?

玩是孩子的天性

。1歲8個月的桃子每天從睜眼開始一直玩到閉眼。早上起床時,她會在床上玩自己的繪本,並揪著心愛的兔子安撫物玩;在日託一整天時間裡,她玩各種玩具,和老師阿姨們一起聽音樂跳舞,在操場上爬滑梯支架玩,和小朋友搶腳踏車滑板車玩;回家吃晚飯時,她一邊吃喜歡的餛飩,一邊用手指把餛飩皮掰開丟在桌子上玩,還用勺子叉子戳著玩;洗澡時更是大型玩樂現場,整個浴室都被她玩得遍地是水。直到睡覺前,她還會抱著兩本繪本上床慢慢玩,直到困得不行了,還要咬著兔子安撫物,才可以撲通倒下睡著。

孩子為什麼愛玩?怎麼和孩子一起玩?

圖片來源:作者

大多數家長應該都認同玩對孩子是件好事情,覺得要鼓勵孩子多玩耍,在玩中學習,各種“教導孩子怎麼玩”的朋友圈文章與書籍也層出不窮。但仔細想想:

玩的定義是什麼?玩遊戲無非就是沒有目的意義地做一些隨心所欲的事情。

如果大人出手指導孩子怎麼玩,這還算是玩嗎?孩子是否可以在玩耍中學習?成人是否可以在教孩子玩遊戲中教會孩子學習?

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兒童發展心理學家Alison Gopnik在

孩子為什麼愛玩?怎麼和孩子一起玩?

孩子為什麼玩?

孩子為什麼愛玩?怎麼和孩子一起玩?

自然界裡所有孩子都愛玩。小八爪魚會玩塑膠瓶,小狼會在狩獵時互相嬉戲,小烏鴉叼著樹枝玩,小老鼠會和兄弟姐妹翻滾玩耍打架,小貓追著毛線團玩。在這些擁有較長童年的社交型動物群體裡,小動物通常需要父母投入大量心血才能哺育長大,它們的大腦往往也更發達。和我們人類一樣,這些小動物的童年時期完全是在玩耍中度過的。

生物學家給玩耍下了5個定義。

首先,玩不是工作

。儘管孩子會在玩中模仿狩獵或爭鬥、做飯或掃地,但他們並沒有完成任何工作。小貓不吃毛線團,小烏鴉沒有用樹枝挖出昆蟲,小老鼠並沒有傷害它的兄弟,小娃娃在玩具屋裡玩了一天,也沒有給我們的飯桌上加道菜,或是讓我們的房間變得更整潔——相反,他們往往把房間弄得更亂,讓收拾屋子的媽媽心塞半天。

孩子為什麼愛玩?怎麼和孩子一起玩?

圖片來源:作者

第二,玩是有趣愉悅的行為,可以帶給大家歡樂與笑聲

。9個月的寶寶玩peek-a-boo時會咯咯大笑,小老鼠在和兄弟姐妹翻滾打架時也會發出一種高頻率的愉悅的尖叫聲。桃子每每和爸爸玩倒立時,總會興奮地大叫,歡樂的笑聲可以傳遍整個屋子,讓其他人也隨她一起快樂起來。

孩子為什麼愛玩?怎麼和孩子一起玩?

圖片來源:pixabay

第三,玩是自願的

。寶寶們並不是在外部的指引下才開始做遊戲,也不是為了獎賞而玩,他們只是自覺自願地開始玩耍。小老鼠們甚至會為了達到玩耍的目的先工作,生物學家們可以訓練小老鼠在按下按鈕之後才能開始玩。當小老鼠沒有玩耍的機會時,它們想玩的心情迅速積聚,直到釋放的一刻。人類的寶寶也是一樣的。每天早上桃子在去日託的路上,總是拼命催促爸爸把推車推得更快一點。當她到達日託看到滿地玩具時,會發出欣喜若狂的尖叫聲,並頭也不回地拋棄爸爸媽媽奔向玩具。

孩子為什麼愛玩?怎麼和孩子一起玩?

桃子和她的日託小夥伴 | 圖片來源:作者

第四,玩並不是生存基本需求

。這和動物對食物、水和溫暖的需求不一樣。小動物們只有在基本生存需求滿足之後才會想要玩,在飢餓和緊張時就會停止玩耍了。而人類寶寶也只會在吃飽喝足、覺得安全之後才會開始好好玩。

第五,玩有特殊的結構

。它通常由不停的重複動作組成,但這些重複動作中有不時有小變化。當小老鼠在玩翻滾打架時,它們會不停採取不同的進攻和抵抗策略來攻擊對方保護自己;小八爪魚會把瓶子不停在水面上拿進拿出;小海豚會把塑膠圈先放在自己的鼻子上,又放在自己的鰭上;6個月的寶寶玩響鈴時,會不停變化搖動的力氣,使響鈴發出不同高度的聲音;他也會把玩具往桌子上用不同力氣砸,看看會出現什麼變化。這種重複中變化的結構和單純重複的動作完全不同。我們在焦慮不安全的動物或人類中可以看見呆板的重複性行為,但卻只在快樂玩耍的孩子那看見重複著變化的玩耍行為。

孩子為什麼愛玩?怎麼和孩子一起玩?

圖片來源:作者

孩子為什麼愛玩?怎麼和孩子一起玩?

打鬧遊戲 Rough-and-tumble

孩子為什麼愛玩?怎麼和孩子一起玩?

大人總是不能理解小孩子的打鬧遊戲。桃子從1歲之後,就會和其他小朋友互搶玩具玩,稍不順心時還張口咬人家,她自己也經常被咬得一圈圈牙印回家來。更大一點的孩子則會一起翻滾摔跤,互相用手指掐,用嘴撕咬。常見小男孩們打架打成一團,小女孩們當然也不甘示弱。但當家長出手干涉時,孩子們則跟家長保證:我們不過是鬧著玩,這只是友誼的象徵而已。這是怎麼回事?

科學證明孩子們是對的。

孩子早期的打鬧玩耍和他長大後的社交能力有正相關的關係

。當然相關不等同於因果,這也可能是因為高社交能力的孩子更有機會和其他孩子打鬧玩耍。但科學家發現,小老鼠們也經常和兄弟姐妹打架玩耍,而這和小老鼠的大腦發育有著緊密聯絡。

打鬧玩耍和真正的打架有什麼區別?

科學家發現小老鼠們在打鬧玩耍時並不沒有真正下狠力撕咬對方,相反,它們會在撕咬之後撫摸對方,安慰一下失敗者。更重要的是,小老鼠在打鬧玩耍時會採取更多進攻和抵抗的方式,也會給予對方機會以進攻和抵抗。打鬧玩耍的小老鼠就和打鬧玩耍的小男孩一樣,手腳糾纏在一起,熱火朝天地打著玩。

孩子為什麼愛玩?怎麼和孩子一起玩?

桃子在日託和其他小朋友打鬧留下的牙印 | 圖片來源:作者

科學家選用兩組小老鼠做實驗

,一組小老鼠在正常的家庭環境長大,社交環境中有父母和其他兄弟姐妹,它們擁有足夠的機會和兄弟姐妹一起玩耍;另一組小老鼠則刻意與其他兄弟姐妹分開,像獨生子女一樣在父母身邊長大,這些小老鼠也有父母可以社交,但卻沒有其他兄弟姐妹一起玩。當這兩組小老鼠長大之後,它們表面看起來並沒有太多不同之處,但第二組缺乏玩耍的小老鼠在和其他老鼠的社交上有很大困難。它們懂得如何進攻和抵禦其他老鼠,但並不知道什麼時候需要開始這麼做。當它們和其他老鼠一起活動時,它們的進攻更加兇狠,防禦也更加當心,卻不像其他老鼠一樣知道怎麼去靈活處理鼠際關係,不懂得在複雜的社交場合中如何運用直覺去迴應其他老鼠。它們可以像蜜蜂一樣上陣衝刺,卻不會像蝴蝶一樣長袖善舞。這使得它們的社交能力低下,變得不夠聰明。

我們人類和老鼠一樣,都是透過大腦的前額葉皮質中某些部位來控制社交行為。如果破壞了老鼠這些大腦部位,老鼠們的行為就會像缺乏童年玩耍的第二組老鼠一樣缺乏社交能力。那些在童年時有足夠玩耍時間的小老鼠們擁有不同的大腦。它們的前額葉皮質中一些部位變得更加複雜,另一些則變得更加流線型。這些大腦的變化也已經證明在人類中可以表現出更好的社交能力。

孩子為什麼愛玩?怎麼和孩子一起玩?

桃子和日託阿姨 | 圖片來源:作者

神經生物學家發現,有足夠玩耍經歷的小老鼠們會在大腦前額葉皮脂層裡分泌一種叫

膽鹼能介質

(cholinergic transmitters)的化學物質,它可以使大腦的塑性更強,在獲得社會經驗後會更容易在神經元中建立聯絡。童年的玩耍不止可以幫助小老鼠的大腦分泌這些有利的化學物質,還可以幫助日後大腦在面對這些化學物質時更加敏感。隨著小老鼠的年紀增長,它們的大腦塑性也自然越來越低。但那些童年有足夠玩耍經歷的小老鼠們的大腦塑效能力依然比缺乏玩耍的小老鼠強。

打架玩耍不只是教會小老鼠怎麼打架,也教會了它們如何在面對複雜社會時,如何更靈活、更遊刃有餘地面對問題

敬請期待下篇。

排版:Ruiying

題圖來源:pexels

文章來源:本文經授權轉載自作者本人公眾號“伊甸園的桃子”,轉載請聯絡原賬號。

歡迎個人轉發到朋友圈

孩子為什麼愛玩?怎麼和孩子一起玩?

微信:SquirrelClub

孩子為什麼愛玩?怎麼和孩子一起玩?

微博:科學松鼠會

科學松鼠會,是一家以推動科學傳播行業發展為己任的非營利組織,成立於2008年4月。我們希望像松鼠一樣,幫助公眾剝開科學的堅果,分享科學的美妙

孩子為什麼愛玩?怎麼和孩子一起玩?

喜歡記得點“在看”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