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母嬰 > 正文

每個人心裡都有個內在小孩,喜怒哀懼都是它的影子

2022-01-06由 柚媽充電屋 發表于 母嬰

伊能靜是個受爭議的人。52歲生日的她做線上直播,穿著粉色的外套,身處粉色的“公主風”場地,被很多人謾罵“公主病”。

她會在微博上發小作文抒發感慨,她會對著小她10歲的丈夫秦昊嗲嗲地撒嬌。

年逾半百的伊能靜曾發微博,只要勇敢乘風破浪,任何時候,姐的52歲,也可以倒過來時25歲。“作”是她無法擺脫也樂在其中的標籤。

秦昊參加綜藝節目時調侃,他送老婆的生日卡片上寫了8個字:你若不作我必不負。

每個人心裡都有個內在小孩,喜怒哀懼都是它的影子

不管52歲還是25歲,每個人內心都有個孩子的狀態,這個內在小孩不會隨著年齡的增長而消失。

他永遠像個孩子一樣藏在我們內心的角落裡,操控著我們的行為,有好的也有壞的。愛作的伊能靜,內心住著的就是個受過傷的小孩。

內在小孩這個概念,是曾經擔任過精神科醫生的心理治療師施琪嘉提出來的。

在施琪嘉從事精神分析及人格障礙病人的治療工作中,她發現,很多人的消極自我來自於童年,她把這種消極自我稱為有創傷的內在小孩。

施琪嘉認為,一個人一生所受的困擾大多源於幼年的創傷留下的陰影,他總是帶著一個有創傷的內在小孩生活。內在小孩形成於童年,影響著一個人的一生。

每個人心裡都有個內在小孩,喜怒哀懼都是它的影子

施琪嘉把她關於內在小孩的研究和實踐,都寫在這本《療愈你的內在小孩:心理學家施琪嘉的30堂深度成長課》中。

療愈內在小孩,需要我們看見他、照顧他、整合他,經過這三個環節,才能找到活出愛與新生的自我,讓內在小孩變得健康快樂,收穫真正的幸福。

01

內在小孩形成於童年,在“好”與“壞”中搖擺

心理學家梅蘭妮·克萊茵指出,孩子內心的想象和現實不是一回事,他們看到的人和現實是有差距的。

比如,啼哭的小嬰兒想要抱抱,如果有人及時抱起他安撫他,現實就跟他期望的一樣。如果沒有人抱他,他的想象就和現實出現差異,他就會覺得,這個世界不如我願。

施琪嘉在《療愈你的內在小孩》中寫道,如果一個孩子的內在世界是,所有事都如他所願,他的大腦會發育得越來越健康,他會無損地發展其他功能結構。這不是溺愛,而是在孩子沒有能力適應現實時,滿足他的內在需求,這可以給他提供生長的土壤。

每個人心裡都有個內在小孩,喜怒哀懼都是它的影子

當孩子慢慢長大,具備了區分內在外在的能力後,即使他的需求沒有得到滿足,他依然可以意識到,父母有時候發火不等於他們對我不好。

很多孩子的童年,都沒有得到父母及時的滿足,就像伊能靜。

伊能靜的童年是實慘。她是家裡第七個孩子,也是第七個女兒。她出生後父親直接離家,找別的女人生兒子去了。伊能靜的母親卑微到了骨子裡,她懇求丈夫回家,甚至給丈夫送錢養外邊的兒子。母親把一腔怒火發洩到伊能靜身上,“我的人生因為你,變成這個樣子”。

作為孩子的伊能靜沒有得到過愛,她連穩定的家都沒有。6歲被送到別人家撫養,被虐待被餵狗糧,12歲逃離“家”去日本找改嫁的母親。伊能靜的內在小孩,被傷害到體無完膚,她的歌《流浪的小孩》寫的就是她自己。

02

找到你的內在小孩,才能照顧好他

早期來自父母的愛和無條件滿足孩子的要求,能幫助孩子形成有安全感的內在小孩。

但在孩子成長的各個階段,如果孩子在不當的環境和不當的養育方式中成長,內在小孩的需求沒有得到及時滿足,他就可能受傷。童年受不同的傷害,就會形成個性迥異的內在小孩。

缺乏愛的內在小孩,貪婪的小“惡魔”

童年缺乏愛的內在小孩,內心是貪婪的“惡魔”,對很多東西有強烈的佔有慾。也有的人以嫉妒、攻擊性甚至毀滅性的形象出現。

施琪嘉有個病人,她是個40多歲的女性,小時候缺乏父愛。她一次要買4條以上的褲子,而且一定要買,價格可以不高,東西一定要夠多,多到她可以抱著。她還有儲藏癖,看到什麼都忍不住帶回去,即使是路上撿到的盒子,帶回家她才安心。

每個人心裡都有個內在小孩,喜怒哀懼都是它的影子

缺乏陪伴的內在小孩,愛“作”又纏人

施琪嘉所說的陪伴,不是單純的有人有聲音,而是在孩子內心形成某種思維,產生某種情感的過程中,孩子能體會到“有人在的感覺”。

比如,孩子喜歡的玩具,孩子成長的環境,孩子的父母。在陪伴的過程中,孩子會從他們的身上看見自己,形成自我,這是心理學家說的鏡映過程。

缺乏陪伴的內在小孩,會變得格外黏人,喜歡作,這是伊能靜的標籤。

在跟庾澄慶的婚姻裡,他們要面對來自家族的壓力,還有伊能靜缺乏陪伴的內在小孩。伊能靜要求隨時能聯絡上庾澄慶,時間久不見會胡思亂想,吵吵鬧鬧又分分合合的長跑終究以離婚收場。

除了以上這兩種,施琪嘉還介紹了形形色色受傷的內在小孩型別。心裡住著受傷的內在小孩,生活往往很難如願,因為這個內在小孩會經常跑出來搗亂。

童年的經歷無法逆轉,但成年後的我們,可以透過整合給受傷的內在小孩療傷,讓他變得健康快樂。

03

整合你的內在小孩,重塑新生的自我

小時候受過窮捱過餓的人,長大後生活富足了,心中仍有飢餓感,喜歡大吃大喝,這種現象就是“內在匱乏感”。

消除內在匱乏感,可以透過購物來解決。比如,商場消費,用錢來安撫自己,再比如醫院消費。

你身邊有沒有這樣的人?經常這裡痛哪裡痛,有事沒事就去醫院,診斷後也沒病。他們就是透過醫院消費,來消除內在的匱乏感。

他們對醫生傾訴哪裡不舒服,醫生對症下藥,這個過程就像嬰兒尋找母親的過程,他能體會到被愛著的感覺。

每個人心裡都有個內在小孩,喜怒哀懼都是它的影子

心理學家埃裡克說, 孩子會在父母注視自己的喜悅的眼光中看到自己。

如果父母不是一面好鏡子,在這面鏡子裡只有創傷,那你就需要在生活中去找這樣一個人,這個人能夠陪著你,能夠理解你,能夠懂你。

秦昊是伊能靜的鏡子。秦昊生長在充滿愛的家庭裡,雖然號稱“反矯情達人”,但他知道如何去愛。

在秦昊的家庭裡,伊能靜看到了正常家庭的樣子,她找到缺失的父愛和母愛,看到了自己缺失的部分。

施琪嘉在《療愈你的內在小孩》中寫道,療愈自己的一個很重要的辦法就是了解自己、理解自己、理解某種關係,這才是最大的療愈。

很多事情都是理解後就不害怕了,對內在小孩也一樣。從不瞭解到了解,你能變得更從容,認識的過程就是療愈的過程。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