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母嬰 > 正文

60歲還能自然受孕生孩子?醫學專家評“人間奇蹟”

2022-01-01由 醫學界兒科頻道 發表于 母嬰

僅供醫學專業人士閱讀參考

我們結婚,把老伴兒睡成同屋的兄弟;

別人結婚,五六十還在為愛鼓掌

又有“高齡產子”的新聞了。

這一次,故事發生在安徽宿州靈璧縣人民醫院。

網上流傳的一則影片稱,一名60歲婦人透過自然受孕,在該院產下一6斤重的女嬰。孩子爸爸今年68歲。影片中,一條備註為“醫生”的畫外音稱母女平安。

12月28日上午,《新安晚報》採訪靈璧縣人民醫院宣傳科一名工作人員。按該工作人員表述,醫院系統顯示產婦年齡為59歲。但醫院與當事人均無進一步受訪意願。

同日下午,“極目新聞”報道,從靈璧縣人民醫院辦公室及所在鎮政府處獲悉,該產婦的實際年齡為43歲,精神不太正常,身份證上的年齡不準確。“極目新聞”還證實,其夫今年確實為68歲。

60歲還能自然受孕生孩子?醫學專家評“人間奇蹟”

網上流傳影片顯示,產婦形貌不似六旬婦人。/影片截圖

真有“人間奇蹟”?

上述新聞引發廣泛關注,一度登上熱搜。

在最初的評論中,不少人提出,“如果是真的,60歲能自然受孕,只能用奇蹟來解釋。”

所謂自然受孕,就是沒有藥物、工具刺激,一對夫妻為愛鼓掌後,金風玉露一相逢,結出受精卵。

目前被採信較多的高齡自然受孕個案,發生在1997年。“吉尼斯世界紀錄”稱,時年59歲的英國女性Dawn Brooke與丈夫自然孕育、生下一個兒子。

60歲還能自然受孕生孩子?醫學專家評“人間奇蹟”

1997年,59歲的英國女性Dawn Brooke與丈夫自然孕育生下一個兒子。/Daily Mail

在我國能查到的公開報道中,山東產婦田某或是“年齡最大的自然受孕媽媽”。

山東棗莊市婦幼保健院表示,2019年,田某67歲。1月時,她確認自然受孕,10月25日剖腹產下一名5斤1兩重的女嬰。孩子取名“天賜”。

60歲還能自然受孕生孩子?醫學專家評“人間奇蹟”

2021年10月25日,天賜滿2歲。一家人開了直播帶貨。/抖音

田某產子的訊息一度被媒體廣泛報道。多數受訪專家對此表示質疑,稱之為“極小機率”“宛如中大獎”。中國科學院生物學博士李雷告訴“澎湃新聞”,“如果是真的,就創造紀錄了。”

彼時,復旦大學附屬婦產科醫院上海集愛遺傳與不育診療中心副所長、主任醫師孫曉溪教授一再強調,“不要對60多歲自然懷孕生子抱有幻想”。

孫曉溪教授告訴《新民週刊》,女性自然受孕要具備兩個生理條件。第一,要有一個能排出健康卵子的卵巢。第二,有一個能孕育胎兒的健康子宮。

在中國,女性到五六十歲時,大多會喪失這兩個條件。因為,中國女性的平均絕經年齡是49。5歲,大多數人在44歲-54歲時和“大姨媽”永別。有些人初潮來得晚,中間曾發生過閉經或用過一些藥物。這會延長卵泡生命,其絕經會相應延遲。

但,一旦絕經,卵巢內卵泡閉鎖、不再排卵。一朝巢空卵子盡,無卵如何能懷孕?

另一方面,伴隨絕經而出現的激素水平變化,會致生殖系統萎縮,子宮內膜很薄。土壤都貧瘠了,受精卵無處落腳。即使能留下,機體也難以達到維持妊娠所需的激素水平。故而,女性過了50歲,即使還能排卵、受孕並形成胚胎,但妊娠成功率會顯著降低。

東南大學附屬中大醫院婦產科主任醫師於紅曾撰文表示,女性在35歲後,卵巢功能開始下降,自然受孕機率約為10%。40歲以上的超高齡產婦,自然懷孕的機率約為5%。

絕經1年以後,基本就沒有卵泡了。這意味著,基本失去孕育生命的可能。

“有可能67歲還未絕經,卵巢仍有激素分泌,還有自然懷孕的可能。但這屬於小機率事件。”於紅表示。

要注意的是,絕經前,女性會有一段特殊的“圍絕經期”。在此期間,女性的卵巢功能逐漸衰退,但未完全停止活動。此時,夫妻倆為愛鼓掌,仍可能孕育生命。

60歲還能自然受孕生孩子?醫學專家評“人間奇蹟”

絕經能逆轉嗎?逆轉能生娃嗎?

這個問題在67歲產子的產婦田某身上,就出現了一回。

據其丈夫介紹,田某早年已經絕經。2015年時,她吃過一陣子的中藥。2018年,她發生腦梗,在住院治療期間,也用了一些活血化淤的藥。據說,她早上用了藥,晚上就來“大姨媽”,此後月月來。

孫曉溪教授表示,自己在臨床上遇到過絕經多年又出現陰道出血的患者。“基本上是兩種情況,一種是因為激素變化,子宮內膜變得非常薄,導致內膜脫落帶來出血;另一種是一些女性吃補品,造成子宮內膜變厚,也會有出血現象。這些都是病理性出血,跟排卵沒有關係,卵巢功能並沒有恢復,不是真正意義上的月經。”

北京婦產醫院產科專家鄒麗穎告訴“澎湃新聞”,絕經後再來月經,需要透過激素替代治療實現,活血化瘀的藥達不到這個作用。還有北京某三甲醫院產科主任稱,“如果吃點活血化瘀藥就能懷孕,那就是諾獎級別的發現了。”

針對67歲田女士的情況,孫曉溪教授認為,如果為真,只能說“中大獎”了。

高齡生子是場豪賭

縱觀全球,50歲以上孕婦似乎不少。其中,主要原因是生殖醫學技術不斷突破。精卵捐獻、激素治療、人工授精、體外受精-胚胎移植等技術被廣泛使用,解決了卵巢、子宮“停業”等問題。

比如,絕經後女性可以借卵受精,同時接受激素治療。等子宮恢復功能後,將受精卵移植到媽媽的肚子裡。

2016年8月,澳大利亞一名63歲和78歲的丈夫,使用捐贈卵子人工授精後成功懷孕,剖腹產生下一名女嬰。這打破了澳大利亞女性初次生育年齡的最高紀錄。

印度更是頻現這類“逆齡奇蹟”。2016年,《印度時報》稱,哈里亞納邦一名72歲老婦和79歲丈夫,透過人工授精,成功得到一子。這打破了西班牙婦女Maria del Carmen Bousada Lara於2006年12月創下的全球記錄。彼時她66歲又358天,是經“吉尼斯世界紀錄”驗證核實的“最年長產婦”。

此後,印度再創新高。2019年9月,安得拉邦73歲(也有一說是74歲)婦人Erramatti Mangayamma透過試管嬰兒(IVF),產下一對雙胞胎。分娩次日,其82歲的丈夫突發中風,入院治療。

60歲還能自然受孕生孩子?醫學專家評“人間奇蹟”

2019年,印度73歲婦人Erramatti Mangayamma(白髮婦人)透過試管嬰兒(IVF),產下一對雙胞胎。/India Photo Agency

有超高齡妊娠的先例,但不代表提倡。

山東棗莊市婦幼保健院曾就“67歲孕婦產子”釋出情況說明,強調這是罕見個案,建議公眾適齡婚育。宣告表示,田某最初產檢時,醫院的評估結果就是“紅色高風險”。這意味著媽媽發生妊娠併發症、合併症的風險顯著增加,母嬰安全面臨嚴峻挑戰。產後,該院將媽媽送入監護病房,將新生兒送入新生兒監護室,作進一步觀察。

畢竟,年齡越大,生娃的高危因素越多。

首先,媽媽年齡越大,活產率越低。中華醫學會生殖醫學分會對171家生殖中心的統計資料顯示,2016年,41-42歲體外受精胚胎移植(IVF-ET)的胚胎移植週期活產率為13。23%,卵胞漿內單精子顯微注射技術(ICSI)活產率為10。31%;43-44歲者的IVF和ICSI活產率分別為12。75%和4。42%;44歲者的IVF活產率僅有3。18%,ICSI更低,僅為1。81%。

其次,高齡媽媽的妊娠過程,就是一部加長加重血淚史。孫曉溪教授給出一組資料顯示,高齡產婦(35歲以上)出現妊娠併發症的可能性,要明顯高於平均值:產後出血的可能性高1。46倍;妊娠高血壓的可能性高2。36倍;妊娠糖尿病的可能性高2。39倍;前置胎盤的可能性高2。56倍。

高齡生子,對孩子的健康亦是一道難關。相較於20-29歲者,50歲以上產婦出現早產、新生兒體重過低的機率會增加3倍。還有研究稱,高齡父母生下的孩子,自閉症發生率也更高。

目前,全球專家就生育達成的主流觀點是,女性應在35歲前生育第一個孩子。45歲以上女性最好不要再透過輔助生殖技術或其他方式懷孕。

針對這一點,《上海市人類輔助生殖技術管理規範》明確提出,輔助生殖技術的服務物件:女性原則上在50歲以下,男性原則上在55週歲以下。

英國生育協會(BFS)釋出指南也有相關年齡要求。在實際操作中,若求診者超過45歲,醫生們都會謹慎處理。

在西班牙婦女Maria del Carmen Bousada Lara的故事裡,“她到美國求診,謊稱自己只有55歲,才得到輔助生殖干預。”“吉尼斯世界紀錄”記載。

60歲還能自然受孕生孩子?醫學專家評“人間奇蹟”

2009年,Maria del Carmen Bousada Lara因病去世。她的雙胞胎未滿3歲。/The Guardian

資料來源:

1。醫院迴應60歲老人產下6斤女嬰:系統顯示產婦59歲 暫不願接受採訪。 新安晚報

2。安徽醫院闢謠“六旬夫婦產女”:產婦其實只有43歲。 極目新聞

3。山東67歲老婦生女?要麼是“人類奇蹟”,要麼是有虛假資訊 。 新民週刊

4。67歲老太自然受孕產女,果真是“自然”?。 新京報

5。高齡生娃 母嬰風險都很大。 健康報

6。“67歲自然受孕產女”引熱議,專家:滿足一定條件有可能性。 澎湃新聞

7。Oldest person to give birth。 guinness world records

8。Husband, 82, of Indian woman, 74, thought to be the world‘s oldest mother after giving birth to ’medical miracle‘ IVF twins has a stroke the day after they are born。 The Daily Mail

9。Oldest mother to conceive naturally。 guinness world records

本文來源:醫學界

本文作者:燕小六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