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母嬰 > 正文

最好的童年興趣應該落實到生活實踐中、給成長帶來快樂

2021-12-17由 育鄰人 發表于 母嬰

最好的童年興趣應該落實到生活實踐中、給成長帶來快樂

育鄰夢

網友提問:很多孩子三年級後就不上興趣班了,這樣做對嗎?

回覆:最好的童年興趣應該落實到生活實踐中、給成長帶來快樂。

我國近代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的教育三原則:“生活即教育,社會即學校,教學做合一。”上學的目的不僅僅只是為了掌握文化課程內容、考試得高分,獨立適應人類群體社交生活才是基礎科目。因為,無論古代還是現代但凡取得較大成就都少不了“一個籬笆三個樁”,嬴政+呂不韋+李斯+。。。實現了華夏江山一統、劉邦+蕭何+張良+韓信+。。。建立了大漢基業、朱元璋+李善長+劉伯溫+。。。改變了華夏由北方統一南方的基本格局……

生命,被賦予了繁殖能力+生長週期+小部分損傷自愈功能的自然物質組合形態,自然創造生命物質之時並沒有鎖死生命的成長軌跡,除基本成長形態、體貌特質、營養補給方式之外每種自然生命個體誕生之後都必須從零自主適應生存環境。人類,自然生命體系中最具智慧的高等級哺乳動物,自然生命體系之中唯有人類進化出了成體系的抽象社會文明成果、唯有人類具備透過大規模同類分工協作改造自然物質組合形態的本領、唯有人類透過馴化播種植物+馴服圈養動物改善了自我食物供給結構……但是,人類社會生存並未能突破自然“生存食物鏈”的束縛,現代人類嬰兒從出生大長大成年離不開進食物質營養和補給精神養料。

最好的童年興趣應該落實到生活實踐中、給成長帶來快樂

能給成長帶來快樂的才是真興趣

俗話說:“孩子是天生父母養的。”吃飯、穿衣、住宿等輔助孩子學習成長的物質養料補給全由家庭負責。但是,隨著人類社會精神文明成果積澱越來越豐厚、參與人類社會生產勞動分工協作對個人學歷要求越來越高,家庭獨自為孩子補給精神養料已成歷史,在多方綜合因素共同作用之下,學校和校外輔導機構成為孩子們補給精神養料的主戰場。

閱文識字、琴棋書畫、道德禮法……但凡與現代人類社會生活關係緊密的文化智慧成果都紛紛走進了校園講堂、搬上了網際網路教學熒幕。然而,最多孩子學足球的國度連世界盃正賽都進不了、學外語孩子最多的國度卻只有出國的那幾個會講、學鋼琴孩子最多的國度成名的卻極少等等都說明一個事實,那便是脫離生活實踐的智慧知識很難被“學以致用”。

俗話說:“一日練一日功,一日不練百日空;三天不練門外漢;四天不練瞪眼看。”有記者問鋼琴巨匠魯賓斯坦:“大師,請問怎樣才能區分演奏大師和學生呢?”他回答說:“大師,就是每天練琴的學生。” 的確,人類世界不存在天生的大師、不存在自帶光環的“專家”,我們能看到的專家都是“千錘百煉”之後在特定領域登頂的人。所以,在“長板木桶”理論治下的人類社會職業勞動分工協作體系之中,個人成長才幹不能追求多而全、應該追求少而精+貼近生活實踐。

最好的童年興趣應該落實到生活實踐中、給成長帶來快樂

育鄰人使命:成為孩子成長路上的陪練和顧問。

育鄰人願景:讓天下沒有難育的小、沒有難養的老。

育鄰人:以鄰里友善帶動社會和諧,推進社會德育教化,促進每個人健康快樂成長。探索一套以鄰里互助方式化解“獨生子女症+隔代教育”難題的公益、普惠性教育事業,與家長一起“量身定製”孩子的成長計劃,為孩子們提供遊戲、合作、共享成長空間……即社群鄰里教育服務生態圈。

最好的童年興趣應該落實到生活實踐中、給成長帶來快樂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