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母嬰 > 正文

4歲女孩背不出作業,媽媽狂扇自己,內疚式教育對孩子的傷害有多大?

2021-07-07由 果殼 發表于 母嬰

最近,綜藝節目《不要小看我》中一位媽媽自述的育兒方式上了熱搜——

有一次,她的女兒小桃(四歲半)背作業,一直背不完,眼看耗到了深夜1點,還沒有搞定。她情緒一激動,開始扇自己巴掌。只要女兒背錯一句,她就狠抽自己一下。

4歲女孩背不出作業,媽媽狂扇自己,內疚式教育對孩子的傷害有多大?

綜藝《不要小看我》截圖

網友們紛紛批判這種透過懲罰自己,逼迫孩子學習的方式。的確,這是非常典型的“

內疚式教育

”,還可以說是

一種養育方面的PUA

,會讓孩子長期處於內疚和壓力之中,對孩子的身心造成巨大傷害。

它的典型特徵就是

透過自我傷害或強調自我犧牲,來激發孩子的內疚感,從而使對方妥協,做一些原本不願做的事,最終達成自己的目的。

除了上面這位媽媽的極端例子,生活中,

內疚式教育經常在不經意的言語中出現,

比如下面這些話,你熟悉嗎?

“都是因為你/要不是你,我才/我早就……你再不努力對得起我嗎?”

“為了讓你讀書,大人砸鍋賣鐵拼命賺錢,自己連一件像樣的衣服都不捨得買。”

“媽媽為了你什麼罪都能受,你不要管我,只要好好學習就好。”

……

今天的文,就來細緻聊聊

為什麼有的家長會偏愛“內疚式教育”

,以及

“內疚式教育”會給孩子帶來什麼樣的影響

1

小朋友從幼兒園開始

就有了內疚的體驗

先從“內疚”說起。

內疚是指當個體傷害了別人、或是違反了某種道德準則時,產生的悔恨、自責、並且傾向於需要對自己行為負責任的消極情感體驗。這是一種自我意識情緒,

相比害怕、悲傷、高興等初級情緒,它還包括了自我評價的過程

[1]。

根據Mascolo等人的理論[2],內疚的發展按年齡可以分為4個階段:

0-3歲:

開始發展出共情反應,但還無法意識到自己的行為會對他人造成傷害,不會產生內疚感。

4-5歲:

共情能力進一步發展,開始能夠理解他人的感受,但此時的道德標準還沒有內化為自己的行為準則,內疚感處於初級階段。

6-8歲:

開始產生真正的內疚感,會因為自己沒有承擔責任而產生內疚情緒,並且想要彌補自己的過失。

9-12歲:

自我意識水平和道德水平不斷成熟,有時甚至會因為自己有了違反道德標準的念頭而感到內疚自責。

可見,

幼兒園的小朋友,已經開始有內疚體驗。

而內疚這種情緒具有以下特點:

01

以共情能力為基礎

所謂“共情”,是一種替代性的情緒反應能力,指的是“既能分享他人情感,對他人的處境感同身受,又能客觀認知、理解和分析他人的情感”[3]。

心理學家Hoffman等人的研究發現[4],共情力是內疚產生的基礎。換句話說,當一件不愉快的事情發生時,個體一般是先有共情性的負面感情,然後才會感到內疚。

另外還有研究表明[5],共情與內疚感顯著相關。因此,

那些情感細膩、富有同理心的孩子,往往更容易產生內疚情緒。

02

與內部歸因有關

在內疚的發生機制裡,認知歸因是很重要的一環。當個體將一個負面的事件歸因為外部因素時,是不會有內疚之情的。因此,內疚感的產生實際上是源於個體向內歸因,認為這一切都是自己的錯,應該承擔更多的責任[4]。

4歲女孩背不出作業,媽媽狂扇自己,內疚式教育對孩子的傷害有多大?

圖源:參考文獻[1]

03

會促進補償行為的出現

與此同時,內疚的產生與個體自我的道德發展密切相關,這種情緒往往伴隨補償行為;

個體會透過這些補償行為來矯正或彌補自己的錯誤,同時防止自己再次犯錯。

基於以上這些因素,內疚式教育的確在規範孩子言行方面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然而很多情況下,父母施加給孩子的內疚其實毫無依據。

2

“違規內疚”與“虛擬內疚”

Hoffman等人[4]將內疚分為“違規內疚”與“虛擬內疚”兩種。前者是個體在確實犯錯時產生的真正的內疚之情,而後者則是指個體在並沒有傷害他人或違反社會道德時,依然產生的一種內疚與自責。

在虛擬內疚的情境下,個體哪怕什麼都沒有做錯,或者別人的傷害跟自己並沒有直接關係,卻依然產生了內疚體驗。

一般來說,虛擬內疚包括了關係性內疚、責任性內疚、發展性內疚、倖存性內疚四種[4]。

在內疚式教育模式下,父母給孩子激發的大多是虛擬內疚中的關係性內疚。

關係性內疚常發生在有親密關係的個體之間,包括戀人、伴侶、親子等等。比如曾有研究發現[6],當15-20個月大的幼兒看到母親表現出悲傷的神情時,自己也會變得難過起來,並且其中有三分之一的幼兒會因此而責備自己。進一步追蹤後發現,這三分之一的孩子,會比同齡人表現出更多的內疚感。

值得一提的是,當事雙方關係的親密程度,也是決定內疚情緒強烈與否的重要因素[7]。因此,

來自父母的情感綁架,更能讓孩子內疚不已。

說白了,大人就是仗著孩子對我們的愛與依賴,在心理上欺負他們罷了。

3

為什麼內疚式教育不被提倡?

根據心理學家David R。 Hawkins的能量層級理論,內疚是一種排名倒數第二的低能量情緒[8]。

4歲女孩背不出作業,媽媽狂扇自己,內疚式教育對孩子的傷害有多大?

圖源:參考資料[8]

而內疚式教育,會讓孩子長期處於虛擬內疚之中,從而帶來身心的巨大傷害。這其中,

最大的負面影響之一,便是孩子會因為負罪感而陷入自我懲罰

[9]。

具體解釋一下。前文已經提到了,內疚感會促使個體做出補償行為。然而,當這樣的彌補機會有限時,內疚便可能引發自我懲罰。

4歲女孩背不出作業,媽媽狂扇自己,內疚式教育對孩子的傷害有多大?

圖源:參考資料[9]

至於“懲罰”的方式,可以是外顯的,比如讓自己面壁思過、限制娛樂;但更多的可能是一種“內向投射”,也就是把情緒向內變成攻擊自己的利器,

久而久之便會讓孩子變得自卑、抑鬱、做出傷害自己的舉動

一個很典型的例子,莫過於《哈利波特》中,那個動不動就因為感覺對不起主人而自殘的小精靈多比。因此,這種自我懲罰在心理學上有一個專有名稱——多比效應(Dobby Effect)[9]。

與此同時,伴隨著這種自我懲罰的,孩子還將會形成這樣一個觀念——父母的愛是有條件的,自己只有順應了大人的意願才值得被愛。長此以往,

孩子會形成討好型人格,變得低自尊、低自我價值感

當然,內疚式教育還可能導致另一個極端,那就是反而激發了孩子的逆反心理,讓他們變得更加叛逆、冷漠、難以合作。

所以,無論哪種情況,都說明了內疚式教育不可取。

4

如何正確培養孩子的內疚感?

不可否認,長期無意識的內疚情緒對人殺傷力極大。但其實,

適度的內疚體驗對孩子的成長具有積極作用。

比如,一定水平的內疚感,會使孩子產生更多的親社會行為、更加樂於合作;彌補缺乏同理心的情感缺陷;有助於抑制惡意衝動,培促進正確道德觀的形成,減少成年以後的攻擊性或反社會行為[1, 10, 11]。

此外,2016年一項發表於Nature子刊《Nature Communications》上的研究證明[12],

內疚的人更慷慨,並且會增加幸福感,而嫉妒則會降低幸福感。

在這項研究中,英國倫敦大學學院的學者讓實驗者進行了一場賭錢遊戲,要求每個人在試圖贏錢的同時,還要觀察同伴的輸贏情況。

結果顯示,當個體贏錢並且同伴也贏錢時,他們會感覺更愉悅,這可能是因為內疚感。相反的,當個體輸錢而同伴卻贏錢時,他的幸福指數會直線下降。而這可能是嫉妒心在作祟。

4歲女孩背不出作業,媽媽狂扇自己,內疚式教育對孩子的傷害有多大?

圖源:參考文獻[12]

由此可見,對孩子來說,完全避免內疚感既沒有必要,也毫無裨益。

那麼,家長該如何正確培養孩子的內疚情緒呢?提供以下建議:

01

為孩子客觀闡述事實

比如,當孩子不想做作業時,我們可以如實向他們闡述自己此刻的感受:“我很生氣,是因為你不能及時完成你的作業。你這樣的行為是不對的。”

當我們很疲憊或者心情不好時,也沒必要對孩子迴避:“最近媽媽感覺有點累,可能是工作太辛苦了。”

不用做過度延伸

,告訴孩子“大人的付出都是為了你“、“你不努力就對不起我們”之類的話,讓孩子揹負不必要的壓力。

02

教會孩子正確歸因

心理學家馬丁·塞利格曼指出[13],當一件事發生在自己身上時,有三個維度需要考慮:永久性(偶爾Vs總是)、普遍性(特殊Vs一般)、個人化(內部歸因Vs外部歸因)。

這其中,

積極歸因方式的特點是偶爾的、特殊的、外部的;而消極歸因則是永久的、普遍化的、內部的。

舉個例子,當考試考砸了時,有虛擬內疚的孩子往往會進行消極歸因,認為是自己太差勁,無法面對父母的辛苦付出,從而無比自責,導致心態崩潰。

而如果是積極歸因,則能讓孩子相信失敗是暫時的,只要做出改進就一定能取得好成績。

因此,

讓孩子學會積極歸因,有助於他們坦然面對過失。

當然,由於孩子的思維水平存在侷限性,家長的引導就顯得尤為重要。我們可以幫助孩子客觀梳理、認識自己的能力與特長,更加理智地看待問題;並用鼓勵恢復孩子的自信,讓他們有勇氣朝著更好的方向繼續邁進。

03

為孩子的言行設定明確的界限

孩子難免犯錯,作為家長,我們需要對孩子的行為進行評估,設定明確的底線。

孩子的所有活動,都應該在這個允許的標準範疇內進行,一旦逾越即是犯錯,就應該受到批評。這種情況下,孩子所產生的內疚感將對規範自己的言行起到推動作用。

值得一提的是,

這條底線是基於安全與教養的綜合考慮,一旦明確就得堅持,不要輕易更改。

總而言之,包括內疚在內,任何一種情緒都有它存在的意義。

家長的作用,是坦然讓孩子去體驗,而不是用任何一種情緒來綁架孩子。

我們的孩子只有客觀全然地經歷並感受這一切,才能成長為一個心智健全的人。

(先關注,再回復)

回覆

“科學育兒”

,獲取本文章所屬的《科學育兒研究》專欄所有文章。

回覆

“科普動畫”

,獲取21部優質兒童科普動畫(含中英雙語資源)

回覆

“分齡”

,獲取0-12歲兒童分齡閱讀指南

回覆

“去大自然”

,獲取夏日帶娃探索自然攻略(家養蠶攻略、城市公園探險指南、自制水草缸/雨林缸攻略等)

- END -

4歲女孩背不出作業,媽媽狂扇自己,內疚式教育對孩子的傷害有多大?

編輯丨

林乙乙,一個三歲男孩的媽媽,不雞不卷,只想帶著娃嘻嘻哈哈浪世界。

編輯丨

羚羊

參考文獻丨

[1]張曉賢。 兒童內疚情緒與初級情緒的發展差異[D]。 華東師範大學, 2012。

[2]MF Mascolo,KW Fischer。 Developmental transformations in appraisals for pride, shame, and guilt[J]。 New York: Guilford Press, 1995: 274-300。

[3]中國社會科學報:共情的界定及其測量

http://sscp。cssn。cn/xkpd/xlx/201210/t20121010_1122332。html

[4]Hoffman, M。L。 Empathy and moral development: Implications for caring and justice[M]。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000。

[5]JP Tangney。 Moral Affect: The Good, the Bad, and the Ugly[J]。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1991, 61(4): 598-607。

[6]C Zahn-Waxler, M Radke-Yarrow, R A King。 Childrearing and children’s prosocial initiations toward victims of distress[J]。 Child Development, 1979, 50: 319-330。

[7]Winch,G。 Emotional first aid: Practical strategies for treatingfailure, rejection, guilt, and other everyday psychological injuries[M]。Exisle Publishing, 2013。

[8]David R。 Hawkins。 Power vs。 Force: The Hidden Determinants of Human Behavior[M]。 Hay House, 2002。

[9]Nelissen R M A , Zeelenberg M 。 When guilt evokes self-punishment: Evidence for the existence of a Dobby Effect。[J]。 Emotion, 2009, 9(1):118-122。

[10]張曉賢。 兒童內疚情緒的發展及影響因素[M]。 浙江大學出版社,2019。

[11]When Guilt Is Good。

https://www。theatlantic。com/magazine/archive/2018/04/how-to-guilt-trip-your-kids/554102/

[12]The social contingency of momentary subjective well-being。

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ncomms11825

[13]馬丁·塞利格曼。 教出樂觀的孩子[M]。 浙江人民出版社, 2013。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