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母嬰 > 正文

心理學家自己培養了三個抑鬱症孩子,父母要反思,沒有愛的教育都是枉然

2021-06-27由 kings 發表于 母嬰

導言:“抑鬱症”氾濫網路,不是孩子太脆弱。

相信很多人跟我一樣,深有感觸。挫折教育似乎成了中國教育的主流,父母和孩子之間永遠隔了一道叫做“階級”的大河,我們可以仰慕父母,卻無法接近他們。

心理學家自己培養了三個抑鬱症孩子,父母要反思,沒有愛的教育都是枉然

挫折教育就是那把最傷人的利器,讓無數孩子陷入自我懷疑和自我否定。

很多家長沒有意識到,童年的陰影是一輩子都無法修復的,你的無意間一句話、嚴苛的教育方式,會給孩子造成終生的傷害,“抑鬱”只不過是一個小表現罷了。

一位已經確診抑鬱症的孩子,醫生站在孩子病床前,家長還是不忘貶低打擊自己的孩子,他們不知道為何孩子會得病,也從不反思自己。

心理學家自己培養了三個抑鬱症孩子,父母要反思,沒有愛的教育都是枉然

如果世界上有這樣一種方式,可以把孩子培養成你理想的樣子,你會願意去嘗試嗎?

美國的一位心理學家曾經信誓旦旦:透過把孩子當成訓練物件的方式來減輕他們對父母的依賴,可以把他們訓練成任何你想要的樣子。

這個觀點在上世紀二十年代的美國受到了廣大家長的追捧,然而結果卻讓人膽顫:這位心理學家自己的三個孩子,全部患上了抑鬱症。

老大拼命讀書,想要依靠自己解決心理問題,最終發現始終無法擺脫陰影,自殺身亡;

老二終生酗酒,無數次自殺被救回,一生艱難無比,孩子也患上了抑鬱症;

老三沒有自殺,但是沒有過正經工作,一輩子靠政府救濟過活。

這個結果有多諷刺?

你以為孩子最不需要父母的愛,但是正因為他們失去了父母的愛,才變得抑鬱終生。

心理學家自己培養了三個抑鬱症孩子,父母要反思,沒有愛的教育都是枉然

是給孩子定的目標有問題嗎?不是,是教育方式出了錯。

著名導演姜文曾在節目中說,自己到成年為止,都是個沒有自信的人,因為母親奉行“打擊教育”,從來都只有斥責沒有鼓勵。

考上中戲的時候 ,姜文第一反應就是和媽媽分享喜悅,結果媽媽冷淡的說了句“你衣服還沒洗,別說這個了。”

後來賺了錢,姜文第一件事就是給媽媽買房子,結果媽媽也沒有很開心。

姜文說,一直到母親去世,他都沒有等來任何一句誇讚和認可。

我想姜文媽媽的內心一定是很自豪的,只不過她怕自己的孩子太驕傲了,不懂得謙虛,因此沒有把情緒表露出來。

但是她卻忽略了孩子的情緒,哪個孩子不希望得到父母的肯定和愛呢?父母的肯定,才是他們前進的最大動力。

心理學家自己培養了三個抑鬱症孩子,父母要反思,沒有愛的教育都是枉然

給孩子提供無條件的愛,真的很難嗎?

如同姜文的媽媽和這位教育專家一般,很多家長奉行“棍棒底下出孝子,挫折教育出人才”,但是不斷的貶低和否認孩子的努力,像機器人一樣冷酷無情的對待孩子,並不能讓他們成功。

今年一位名叫趙啟琛的考生走紅了網路:高一開學時,他全班倒數第一,高考時,他705份進入清華。

在最開始的時間,他每每壓力大到失眠,成績越來越慘淡,最終能夠挺過去,完全是因為他有強大的後盾:“父母從來沒有責怪過我,甚至一句重話都沒有說。相反,每次考砸等來的都是媽媽的擁抱和愛的鼓勵,我的信心,也就這樣建立起來了。”

心理學家自己培養了三個抑鬱症孩子,父母要反思,沒有愛的教育都是枉然

《終身成長》中說,每個人都有兩種思維模式:固定型和成長型。不同的思維模式讓你在應對成功與挫折時產生不同的心態。

“機械式教育”和“挫折教育”會讓孩子形成固定性思維,如果孩子達不到父母設下的預期目標,就會認為自己要失去父母的愛,變得抑鬱、自暴自棄。

只有放開手給孩子無限的愛、合理的愛,才能讓他們養成成長性思維,在成長的路上走的更遠。

心理學家自己培養了三個抑鬱症孩子,父母要反思,沒有愛的教育都是枉然

“生病的孩子,首先是有個生病的家”。

所有心靈傷痕的治癒,都離不開愛。如何用愛來無條件的接納、陪伴孩子的成長,是為人父母應該學習的第一課。

你支援“挫折教育”管教孩子嗎?歡迎在評論區留言和我們分享你的育兒經驗。

讀後有感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