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母嬰 > 正文

瓜豆解決最短路徑問題

2021-06-15由 我愛壓軸題 發表于 母嬰

將軍飲馬問題我們比較熟悉了,也就是一條直線上一點到同側兩定點距離之和最小值的問題。

我們之前也求過胡不歸與阿氏圓有關的最短路徑問題,涉及係數不為1的情況。

今天再來介紹一種類似的問題:

【題目】

如圖,在平面直角座標系中,點A(0,1)在y軸上,點B的座標為(3,2),在x軸上面確定一點P使得1/2AP+BP的值最小。

瓜豆解決最短路徑問題

我們說的將軍飲馬問題PA與PB的係數都是為1的。那麼現在係數不為1的時候怎麼辦呢?

如下圖,以AP為邊,構造直角三角形APC,使得PC=1/2AP,就把問題轉化為了求PB+PC的最小值了。

瓜豆解決最短路徑問題

但是點P運動的時候,點C的軌跡是怎樣的呢?

瓜豆解決最短路徑問題

觀察上圖,可以發現點P運動的時候,點C始終在一條直線上面運動。那怎麼確定這條直線呢?

瓜豆解決最短路徑問題

當點P與x軸重合時,點C(C‘)落在x軸上的C‘處,易得△AC’C∽△AOP,可以得到∠AC‘C=90°,所以點C已知在AC’的垂線上面運動,那求最短路徑就不難了。

瓜豆解決最短路徑問題

如上圖,當點B、P、C三點共線時最短,此時點P的座標是(2,0)。

當然,除了可以得到AP的一半,其實也可以將BP放大。相當於求“1/2AP+BP”的2倍的最小值,然後再除以2即可。

瓜豆解決最短路徑問題

如圖,以BP為邊,構造直角三角形BPD,使得DP=2BP,那麼求

1/2AP+BP

就轉化為求

1/2(AP+2BP)

的最小值了,也就是求

AP+DP

的最小值。

瓜豆解決最短路徑問題

那麼可以發現點D的運動軌跡也是直線,當A、P、D共線時最小,點P的座標依然是(2,0)。

其實此類問題和光行最短是類似的,可以把上面的問題看成光的折射問題。

瓜豆解決最短路徑問題

當光由x軸上方的點B射入x軸下方時,可以假設兩個區域是不同的介質,光的傳播方向發生了變化。

光的折射

是指光從一種介質斜射入另一種介質時,傳播方向發生改變,從而使光線在不同介質的交界處發生偏折的現象。

對摺射率公式:

真空的折射率等於1,兩種介質的折射率之比稱為相對摺射率。例如,第一介質的折射率為,第二介質的折射率為,則

稱為第二介質對第一介質的相對摺射率。某介質的折射率也是該介質對真空的相對摺射率。於是折射定律可寫成如下形式:

瓜豆解決最短路徑問題

皮埃爾·德·費馬(Pierre de Fermat,1601年8月17日~1665年1月12日),法國律師和業餘數學家。他在數學上的成就不比職業數學家差,他似乎對數論最有興趣,亦對現代微積分的建立有所貢獻。被譽為“業餘數學家之王”。

費馬一生從未受過專門的數學教育,數學研究也不過是業餘之愛好。然而,在17世紀的法國還找不到哪位數學家可以與之匹敵:他是解析幾何的發明者之一;對於微積分誕生的貢獻僅次於艾薩克·牛頓、戈特弗裡德·威廉·凡·萊布尼茨,他還是機率論的主要創始人,以及獨撐17世紀數論天地的人。此外,費馬對物理學也有重要貢獻。一代數學天才費馬堪稱是17世紀法國最偉大的數學家。

瓜豆解決最短路徑問題

費馬原理(Fermat‘s principle)最早由法國科學家皮埃爾·德·費馬在1662年提出:光傳播的路徑是光程取極值的路徑。這個極值可能是極大值、極小值,甚至是函式的拐點。最初提出時,又名“最短時間原理”:光線傳播的路徑是需時最少的路徑。

費馬原理更正確的稱謂應是“平穩時間原理”:光沿著所需時間為平穩的路徑傳播。所謂的平穩是數學上的微分概念,可以理解為一階導數為零,它可以是極大值、極小值甚至是拐點。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