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母嬰 > 正文

每一個自律的孩子背後,都站著一個能“忍”的媽

2021-05-13由 凱叔講故事 發表于 母嬰

每一個自律的孩子背後,都站著一個能“忍”的媽

作者 | 珂文

最近,我被一部叫做《巨嬰》動畫短片吸引了。

全長只有8分鐘,卻講述了一個令人細思極恐的故事。

每一個自律的孩子背後,都站著一個能“忍”的媽

這是看起來詳和而平靜的一家三口。

在一個平凡的早晨,父親坐在餐桌邊拖著一疊報紙。

家中正值青年的兒子吆喝母親為自己穿衣、餵飯、剃鬍子。

大家也都對這個場景習以為常。

每一個自律的孩子背後,都站著一個能“忍”的媽

隨後,父親出門去上班,可不幸卻來臨。

他遭遇了車禍,受傷嚴重而去世了。

每一個自律的孩子背後,都站著一個能“忍”的媽

於是,家裡失去了唯一的經濟支柱。

母子兩人不僅需要承受親人離去的打擊,而且生活也變得更艱難。

母親不得已只能變賣家中的財產。

每一個自律的孩子背後,都站著一個能“忍”的媽

兒子因為失去了父親,更加依賴娛樂購物來減輕痛苦。

某一天,他看到電視上一則VR眼鏡廣告。

他吵著鬧著要買,母親因為拿不出錢,生平第一次拒絕了兒子。

兒子開始發脾氣摔東西,母親嘗試用小時候常哼的曲子安慰他,卻惹得兒子更加煩躁。

最後,母親只好掏出自己的一顆腎給兒子去換眼鏡。

兒子換到了眼鏡,很開心地玩兒了起來,直到肚子餓了才想起找母親。

而母親此刻已經失血過多生命垂危。

這一幕場景雖然表現太過誇張,卻也真實地刺痛了多少父母的心。

他們拼命為孩子付出,卻無法教會孩子獨立生存的能力,最後危害了彼此。

有句話是這麼說的:

“聰明的父母會幫孩子引路,而不是替孩子走路。”

深以為然。

孩子的人生道路還是要他自己去走,父母無法幫孩子一勞永逸。

每一個自律的孩子背後,都站著一個能“忍”的媽

現在的孩子面對的競爭和誘惑並不少。

家長們需要思考的是,怎樣更好地教育孩子,才能夠讓他們在面對低谷時能夠更從容的度過?

哈佛大學兒童發展中心主任夏科夫發現:

那些能夠在困境中自愛且情緒穩定的孩子,都具有較強的“韌性”。

而這一切,離不開父母潛移默化的影響。

每一個自律的孩子背後,都站著一個能“忍”的媽

父母懂得“用“孩子

孩子越有”韌性“

蔡康永說:

“生活是暴擊的迴圈,沒有一種生活不存在暴擊。”

也就是說,人只要在這個世界上生存,就一定會遭遇挫折。

巴頓將軍說:

“衡量一個人的成功標誌,不是看他登到頂峰的高度,而是看他跌到低谷的反彈力。”

一個孩子能否活出更好的自己,就需要看他是否擁有足夠的“韌性”面對生活的暴擊。

亞馬遜CEO傑夫·貝佐斯在年少的時候從祖父那裡學到了眾多優秀的品質。

他的祖父生活在一個離城市很遠的鄉村農場裡,為了滿足日常所需,很多較為麻煩的勞動都需要自己完成。

每一個自律的孩子背後,都站著一個能“忍”的媽

貝佐斯只要到祖父的農場裡去,祖父就會要求他跟著一起去砍樹、劈柴、生火。

有時候還會給他一些圖片指示,讓他獨自去摘採果實和蔬菜。

祖父也會讓貝佐斯拿著扳手和改刀,跟著他一起修理家中的器械裝置。

遇到不會修理的物件,祖父也會讓貝佐斯自己先思考,並且適當給予一些幫助。

貝佐斯說,祖父曾告誡自己:

“每次碰上一個麻煩,你都要用自己的韌性和足智多謀,發明出你的解決方法。”

傑夫·貝佐斯在這樣充滿獨立性和實踐性的培養方式中有著超強的學習能力。

而他的孩子,在四歲時就會使用鋒利的刀具,知道了如何照顧自己。

每一個自律的孩子背後,都站著一個能“忍”的媽

他說,如果孩子們在獨立實踐中傷害到了自己,那就會從中學習成長,幫助他們學會用自己的力量解決問題。

這對於孩子們以後的人生髮展都具有重要的意義。

著名心理學家武志紅老師曾經講過一個忘年交好友的故事。

這位好友是一所名校最年輕的副教授,也是業界公認的學術天才。

在下海浪潮興起的時候,他毅然決定自主創業,貸款欠下2000萬“鉅債”,最後生意沒有做成,他便果斷改做了“書商”。

經過長時間的奮鬥和堅持,終於還掉了債務。

而他在人生最低谷的時候,雖然平日裡十分節儉,但是臉上從未有過陰雲密佈。

他也從不對人抱怨,而是勤勤懇懇地努力,到現在雖然算不上大富大貴,但也過上了十分瀟灑的日子。

這就是具備韌性的人,他們可以從至暗時刻中崛起,抬頭挺胸地跨越挫折的鴻溝。

李嘉誠曾說:

“你想過普通的生活,就會遇到普通的挫折。你想過最好的生活,就一定會遇上最強的傷害。這世界很公平,想要最好,就一定會給你最痛。”

身為父母,我們都希望孩子過上更好的生活。

但如果沒有從小培養他們的“韌性”,一味幫孩子包辦所有的生活。

那麼孩子們就很難在危機到來的時候,順利度過難關。

每一個自律的孩子背後,都站著一個能“忍”的媽

足夠的堅強

是因為有足夠的愛來打底

前幾天去參加表妹的婚禮,等待宴席的間歇,我看見表姐帶著她7歲的兒子在小廣場上玩耍。

小侄子拿著一把玩具機關槍玩假裝射擊敵人的遊戲,時不時還興奮地尖叫著。

突然,在一個階梯損壞的花壇邊,小侄子一不留神被絆了一下,仰面摔倒在地。

我嚇了一跳,趕緊跑到他身邊檢視,發現他的手肘和掌心都被蹭破了皮,傷口還不淺,已經流出血來。

每一個自律的孩子背後,都站著一個能“忍”的媽

“完蛋了,他肯定要哭了”,我心想。

令人感到意外的是,小侄子只是皺了皺眉頭,滋著嘴吸了一口氣。

看到不緊不慢趕過來的媽媽,竟然裂開嘴笑了!

表姐走過來摸了摸兒子的腦袋說:

“摔疼了吧?小心一點啊。我兒子真勇敢。咱們先去處理一下傷口再來玩,好嗎?”

小侄子點點頭,便和表姐一道尋求工作人員的幫助去了。

表姐告訴我說:

平時在教育孩子的時候,都會鼓勵他主動探索,多多嘗試。

遇到了受傷或是遭遇挫折的情況,也不會過度保護。

而是陪同他一起尋找更好的解決辦法,這才練就了孩子陽光、勇敢的個性。

有研究表示,一個具備“韌性”的孩子都具有以下四個特點:

第一,至少和一個成人之間擁有穩定、關愛和支援的關係;

第二,對自己周遭的環境具備掌控感;

第三,有較強的自律意識和執行能力。

第四,有信仰或文化傳統的支援。

我們可以據此反觀自己的孩子:

是不是和父母、或者爺爺奶奶建立了親密的信任關係?

是不是對自己的言行舉止具備決定權?

是不是能夠自己判斷什麼時候該學習,什麼時候可以玩耍?

是不是擁有一個比較健全的價值觀支撐他的思想和行為?

如果沒有,也不用太著急,這都是可以後期培養的。

生而為人,我們時刻都在面對“變化”,也會迎接各種各樣新的挑戰。

每一個自律的孩子背後,都站著一個能“忍”的媽

比如,剛出生的嬰兒,他們需要學會識別家人的面部表情代表著什麼樣的情緒;

他們需要慢慢學會說活、學會走路、學會獨自吃飯、學會自己上廁所。

這些對於常人而言都是習以為常的“技能”,對於他們而言,都是巨大的挑戰。

這時候就需要家長們的支援和積極關注,有助於提高孩子的“韌性”。

研究發現:

兒童大腦的成熟度依賴於孩子和成人之間的互動過程。

也就是說,如果沒有與家長建立穩定的、支援性的關係,孩子的大腦就不能得到良好的發展。

每一個自律的孩子背後,都站著一個能“忍”的媽

這是因為,在沒有家長幫助與支援的環境中,孩子容易產生“壓力”。

“壓力”導致他們心率加快、血壓升高。

如果孩子長時間被這種壓力“脅迫”,身體和大腦中應激反應系統被過度啟用,那麼孩子的認知、行為能力就會被影響。

每一個自律的孩子背後,都站著一個能“忍”的媽

想要孩子足夠有抗挫能力,

父母要怎麼做?

在我們的生活中,我偶爾會發現,一些父母為了鍛鍊孩子的“抗壓能力”,會刻意打擊孩子。

甚至給他們過於高難度的任務,這其實都是不太可取的。

孩子如果面對自己根本無法解決的任務產生巨大的壓力,心率、血壓、壓力激素等生理效應無法得到緩衝,會對其大腦和神經系統造成傷害。

那麼,我們應該如何實踐,幫助孩子提高“韌性”呢?我們建議可以從以下三個方面入手:

與孩子建立穩定牢固的支援關係

想要孩子有足夠的韌性面對挫折,那就最好的辦法則是在孩子的6歲前及時迴應孩子的需求。

比如,當幼小的孩子哭泣的時候,我們可以及時用溫柔的目光接觸、抱抱孩子、跟他說話,輕聲安慰他。

每一個自律的孩子背後,都站著一個能“忍”的媽

這些親密的舉動會刺激孩子大腦中的催產素分泌,並且在他的大腦中建立一種正向的神經聯絡。

讓孩子更容易產生安全、友愛、平靜的感受。

總而言之,想要建立抗挫能力,提供穩定的、支援性的關係與環境很重要。

幫助孩子建立對環境的掌握感

有很多孩子在學習游泳的時候,會感到害怕,不敢下水,甚至大哭大鬧。

這個時候,家長可以可以用一種緩慢的方式來幫助孩子克服對水的恐懼。

比如,一開始讓他們只是在水池邊觀看,看看大人和其他小朋友是怎麼游泳的;

然後,讓他們趴在水池邊,或坐在水池邊,用小手、小腳輕輕滑水;

當他們開始適應的時候,抱著他們在水裡泡一會兒。

每一個自律的孩子背後,都站著一個能“忍”的媽

孩子如果緊張、抱著家長不撒手也沒有關係。

可以一邊用言語安慰,一邊讓孩子確信自己會一直保護他、陪著他。

總而言之,給予孩子時間,讓他去感受對環境的掌控感,這會幫助孩子成長。

培養孩子的秩序感,提升行動力

我們都知道,很多在自己領域表現出色的高手,都是很自律的人。

比如村上春樹每天堅持四點鐘早起寫作、運動,長此以往的自律習慣讓他成為日本最優秀的作家之一。

他從來沒有遇到過很多作者所遇到的“寫不出來”的困境。

他說,因為我的身體和意識已經習慣了在那個時間段工作,當我坐在書桌前,我就已經完成了最困難的部分。

每一個自律的孩子背後,都站著一個能“忍”的媽

因此,培養孩子的自律意識,建立秩序感,也可以幫助孩子培養“韌性”。

我們可以在每天的家庭計劃中,增加孩子的參與度。

比如制定外出購物計劃、娛樂計劃、學習計劃等等,都可以讓孩子們提出自己的意見。

讓孩子知道,原來秩序是可以給自己這麼良好的感受。

每一個自律的孩子背後,都站著一個能“忍”的媽

曾經看到過一個故事:

在一座懸崖邊上,一顆大樹正在經歷暴風雨的摧殘。

它的樹枝被折斷了,樹皮被刮破了,堅硬的樹幹被閃電闢出了一道裂縫。

每一個自律的孩子背後,都站著一個能“忍”的媽

一段時間過去了,在陽光的照射下,折斷的樹枝長出了新的枝椏,並在裂縫中間開出了一朵嬌嫩的花。

我們何嘗不希望自己的孩子就像這顆堅韌的大樹,在生活的狂風驟雨中越長越強大?

所以給予足夠的愛後,就試著退場吧。

給他們一些獨自成長的機會。

孩子的成長,說不定會讓你驚豔無比。

—— End ——

每一個自律的孩子背後,都站著一個能“忍”的媽

作者:珂文,90後心理諮詢師,多平臺寫手,終生學習實踐。部分圖片來自網路,版權歸原作者所有。

每一個自律的孩子背後,都站著一個能“忍”的媽

頂部